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来榜网专题 

第二届岳西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之来榜老区榜样

据悉,在即将举行的“第二届岳西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网络投票“中,来榜老区的7名榜样光荣上榜,他们分别是:

储昭华:致富不忘身边人

致富不忘身边人,帮助周边乡村数百名残疾人找到了谋生、致富之路的和平乡残疾人企业家储昭华。

闻春红:最美岳西人 邻里称赞的好媳妇

无微不至照顾残疾堂哥、尽心尽力抚养村中孤儿、义不容辞伺候病中公公的来榜镇横河村村民闻春红。

郭松兰:三槐村的女能人,孝亲敬老女模范

勇挑重担、孝老爱亲,俭朴持家勤致富的青天乡三槐村计生专干郭松兰。

汪汉斌:一份责任,一份坚持,十年如一日

凭着一颗爱心,一份责任,一份坚持,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着痴呆、聋哑、多病的孤寡老人汪正帮的青天乡青天村窑榜组电工汪汉斌。

郭海霞:贤惠照顾慢性肾衰竭公公

多年来细心照顾得慢性肾衰竭公公的包家乡鹞落村储湾组村民郭海霞。

韦文静:我会一直把你们带到毕业

25岁,滁州定远县人,2011年2月来到包家中学支教(时间是一个学期),却因对学生的一句“我会一直把你们带到毕业”的承诺,而报考岳西的特岗教师,来到热爱她的学生身边的包家乡中心学校教师韦文静。

彭岳北:关爱青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传播先进文化

关怀留守儿童,资助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义务加强图书管理的彭岳北
网络投票地址:http://tp.ahyx.gov.cn,希望老区网友为以上榜样投上自己心仪的一票。
1、投票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00:00 - 12月10日24:00。
2、投票范围为主办单位确定的46位候选人。评选奖项共分四大类:助人为乐类、诚实守信类、敬业奉献类、孝老爱亲类。
3、每ip每30分钟可对每组候选人进行一次投票,对每位候选人限勾选1次,其中诚实守信类候选人不得超过2人,其他三类不得超过4人。
4、严禁网络刷票,如有发现,网络票数按清零处理。
5、本次评选活动坚持公众自愿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指定投给特定候选人等弄虚作假行为。如发现以上行为,可向举办单位举报,电话:0556-2192710。

敬业奉献丁耀明事迹简介

丁耀明,店前林业站职工。
灾难面前不低头,任劳任怨干工作
丁耀明同志的丈夫程叶明从2009年9月患胃癌到2011年12月不幸去世。两年时间里,她顶住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克服一个女人难以克服的极大困难,一面照顾关怀好病重丈夫,鼓励丈夫同病魔做斗争,生活上细致入微安排好丈夫的膳食,一面继续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除陪同丈夫去合肥医院化疗必须请假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坚持上班,单位进行林业突击性的工作,丁耀明就委托其他亲属照顾丈夫。2011年12月丈夫去世后,丁耀明同志在亲友的帮助下,简单地料理完丧事,单位领导曾几次劝她多休息一段时间,但她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
甘于清贫终不悔  廉洁奉公称楷模
在林业站,丁耀明同志的原则性和“小气”是出了名的,在开支上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开支,一律拒绝报销,对办公室购置办公用品的开支仔细核对,严防漏洞,在来人招待上本着“接待热情,招待从简”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招待一律在食堂就餐,她自己上街选菜、购菜,为了做到“花较少的钱,办较好的伙食”的目的,经常自己下厨,帮厨,如果万一需在饭店招待,她便根据来客情况,限额限量,每一盘菜的价格都要仔细过问,一一核对,保证不花公家一分冤枉钱。
点点滴滴见真功  敬业奉献成佳话
办公室每天都有来人来访,咨询和办理业务。丁耀明同志一一热情接待,冬天一杯热茶,夏天一碗凉水,并马上与包点或分管的同志进行联系,以便迅速及时办理,很多群众都感慨的说:“进了林业站就象进了自己的家”。
2013年一次山林火警期间,丁耀明两天两夜都坚守在值班岗位,饿了就是一桶方便面,要困了就喝一杯浓茶,同事们下山了,她就准备好饭菜,端茶倒水,忙前忙后,就象自家的姐妹,殷勤周到,细致入微。
助人为乐情怀暖  拾金不昧美名传
丁耀明同志的奉献精神,还体现在助人为乐上,别人有什么困难她都热心帮忙,多方面照顾,林业站在农户储金霞家办站食堂,储金霞作为炊事员,每天中午没有时间去学校接回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丁耀明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不问是天晴还是下雨,不问是严寒还是酷热,一如既往。在店前街开饭店的汪满红,因丈夫病逝,家庭困难,丁耀明十分同情她的处境,作为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经常义务帮厨,缓解了汪满红人手不够的困境。
有一天,丁耀明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地上有人遗失了五千元现金,她通过仔细回想,判断可能是一个姓徐的木材老板落下的,便及时与他取得联系,果然得到证实,这位木材老板硬要塞给五百元做为酬谢,丁耀明坚决拒收,这位徐老板,千恩万谢,逢人便说:“丁会计人真好”。 
敬业奉献-王子春事迹简介
王子春,58岁,姚河乡黄树教学点教师,十八年如一日,以校为家,爱生如子。2013年评为“安徽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岳西人”。
    孜孜不倦,爱岗敬业。由于山区人口分散,加上乡村教育资源制约,自1995年来,黄树教学点始终是一所学校、两位教师,三个年级,二十左右孩子。十八年来,作为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王子春、刘爱荣(前两年已退休)夫妇担任着一、二、三年级学生的全部课程,从早至晚,一天七节课,课程满满的,有时甚至连水都顾不得喝上一口。从来到黄树教学点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想过离开,毫无抱怨,默默的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孩子们。他们总是笑着说:“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看着他们成长、进步、离开。这样,我们就很快乐”。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鬓发,苍老了他们的面容,依然不变的是那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心。
    殷殷之情,爱生若子。群山怀抱之中的姚河乡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为保证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减少家长接送不便,王子春夫妇,主动担任起孩子们的炊事员、服务员,每天准备热腾腾的开水、可口的午餐、整洁温暖的教室……让所有学生在校吃午餐。寒冬里,北风长驱直入,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个个手脚冻得冰凉,王子春夫妇就从紧张的经费里挤出钱购来了木炭和火盆,给孩子们生起了温暖的小火炉。2011年冬,为了孩子们安全考虑,王子春从本不富裕的家中拿出4000元,给教室安装了柜式空调,这是史无前例的。从此,不管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天寒地冻的冬天,黄树教学点的教室内总是四季如春。对孩子们这样的关爱数不胜数……在下雪的日子里,凌晨四点钟起床,把通往学校的山路扫的干干净净;在下雨的日子里,用宽厚的背脊,背着学生趟过学校前的山河……
    默默耕耘,放飞希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子春老师,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或壮举,有的只是那些平凡普通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将执著与忠诚,化作每一个具体而细小的行动;将坚守与信念,融入每一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将情与爱,播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多年来,从黄树小学走出的学生纷纷考上中专、大学,甚至重点大学,而王老师依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他用知识点燃了家长们的希望,用智慧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用爱心托起了山村明天的太阳。

敬业奉献-代伟事迹简介
代伟, 07年入伍的消防队战士,能干事、肯吃苦,在战友眼中是个有冲劲、点子多的“好兄弟”。入伍7年来,他累计参加灭火200余起,抢险救援100余起,解救被困群众70余人。因工作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2008年被支队评为优秀士兵,2009年荣立嘉奖一次,2010年荣立三等功一次,2011年荣立嘉奖一次,2013年被支队评为优秀士兵,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不惧艰险,危急时刻飞身营救轻生女子。2014年3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在回龙小区6号楼,代伟与战友携带救援绳索等工具爬上11楼楼顶,与民警配合救出一名坐在11楼侧面窗户上沿、情绪激动欲跳楼的女子。
不畏艰难,机智营救被困群众。2013年6月,由于突发强降雨,姚河乡姚河村一河道水位突然暴涨,两名正在进行小河流治理施工的民工被困在四周环水的“孤岛”上。代伟和中队战友接到任务后立即赶往出事地点,通过竹筏与木梯连接固定在10米宽河道上架起了一座“救  命桥”机智救出被困人员。
勤学苦练,努力进取,勇当战斗标兵。代伟是一名班长,更是一名战斗员,负责日常战备执勤和灭火救援任务。他从不会因为自身有危险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困难,总是冲在前面。正如消防大队教导员对他的评价 “代伟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很难得,危难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其次才想到自己的安危。”
甘于奉献,扎实做好每件事。代伟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但从未向单位提出个人要求,而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身工作,扎实做好每件事,认真履行着人民消防战士的责任和义务。    
敬业奉献-刘东升事迹简介
刘东升,男,出生于1971年,中共党员,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他,坚守基层法庭23年,累计办案3000多件,先后获得全省民事审判先进个人、个人三等功等荣誉称号。因长期超负荷工作,2005年他患上慢性肾病,2009年发展为尿毒症,2011年行肾移植手术,饱受疾病折磨,可他精神没有垮,工作热情高涨,2013年9月担任立案庭庭长后,他更加忙碌……
重学习、爱钻研,完善自我提素质。1990年,刘东升分配到基层人民法庭任书记员,因专业不对口,他拾起了法律书本刻苦学习,先后完成法律专业专本科的学习。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他还注重业务调研,对审判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他所提出的“非法同居”和“审理婚财纠纷处理原则”的两条建议均被最高院全文采纳吸收在《婚姻法》中。
守基层、淡名利,二十三载终不悔。刘东升先后在五个基层法庭工作,有时因办案而食不定时,住无定所,往往是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喝一口山泉水,条件异常艰苦,但他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主持法庭的各项工作。23年来,累计办理案件近3000件,无一错案,廉洁自律,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交口称赞。
患重病、战病魔,敬岗爱业树典范。刘东升由于常年奔波于基层审判第一线,终积劳成疾,不幸罹患尿毒症。重病期间,每周要透析三次,但他没有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患病后每年的办案数仍居全庭之首,行肾移植手术的前一天他仍在开庭。除透析必须到医院外,没有请过一次假,常常是开完庭立即赶到医院透析,常在病床上用电话接待当事人,病友们笑称他是病床上的庭长。
新岗位、创新举,司法为民倾全力。刘东升手术后身体稍有康复即调回县院立案庭任庭长。他积极调整心态适应新岗位,实施多项新举措。规范司法鉴定,增加鉴定工作透明度;开放立案大厅,与当事人“零距离”接触;利用现有条件设立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和纠纷调处四大功能区,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为方便当事人交费,他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安装了POS机;为方便当事人诉讼,搜集、整理相关法律规范,制做便民诉讼服务指南。为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促进和谐司法,他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和立案调解。近半年时间,他就成功调解了近20余件民商事纠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他还主动承担法院的信访工作,耐心倾听来访者的访求,找出问题症结,最后施以解决方案。自从他接手信访工作后,没有发生一起进京赴省非正常访。
敬业奉献-刘纯厚事迹简介
刘纯厚,男,出生于1950年,中共党员,家住冶溪镇金盆村。一名年过花甲的退休教师,因热爱故乡的一片热土,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地担负起冶溪镇的多个职务——党建指导员,村干助理员,村民服务员,群众联络员。
他是党建指导员。刘纯厚从事教育部门党务工作30余年,业务比较熟悉,2008年被聘为镇党建指导员,建议对党建工作季度督查、半年考核。他对换届后新任的党建文书进行手把手的教,发现不足,及时开出清单,并教他们如何收集资料,整理归档。近年来通过刘纯厚等党建指导员的努力,冶溪镇各村党建文书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他是村干助理员。刘纯厚常说道:“我是金盆村的姑娘,现回娘家就应该帮娘家做点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0年7月金盆村铺通村路,当时村两委委托刘纯厚负责花园片一段路的质量监督,他不顾炎热,每天拿着铁锹铲路,忙得大汗淋漓,一天换二次衣服。每年的村内危改户评定及低保户调整,村“两委”及村民代表都推荐刘纯厚任调查小组组长,他逐户宣传危改、低保政策,调查核实申报对象户,近年来,金盆村没发生一起因危改、低保评定引起的矛盾纠纷。
他是村民服务员。村民只要有事找他,他都随叫随到,尽力帮助他们。他所在的金盆村花园片,有4个村民组,在2004年政府就安排花园片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村民们推荐刘纯厚负责,为保证村民能在春节用上自来水,需抢时间铺设水管,2012年的腊月,他不顾天气寒冷,光着脚将近200米的水管踩下以方便填土。2013年7月初因降暴雨,自来水取水池被山洪冲下来的淤泥堵死,管道不通,刘纯厚就和另一位村民脱掉衣服,站在齐腰深的水池中清理淤泥疏通水管;友爱村民组刘小康家的房子(土瓦房)严重漏雨冲洗山墙,如不及时堵住,就有垮蹋的危险,吴水红(丈夫不在家)急得嚎啕大哭,60多岁的刘纯厚得知情况后,立即冒雨上屋进行抢修。
他是群众联络员。2014年3月24日,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赴乡镇首场报告会举行,刘纯厚作为报告团中的一员,他用质朴的语言,满含真挚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对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并赴乡镇轮流报告。作为镇老干部支部书记,他经常为冶溪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不少好建议,如集镇建设、村组干部待遇、产业结构调整、镇干联系群众制度等,充分发挥了老干部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作用。
敬业奉献-吴怀德事迹简介
吴怀德,男,出生于1982年,温泉镇汤池敬老院院长。自04年担任院长以来,敬老院的规模不断扩大,院民由当初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58人。10年来,在这个岗位上,他用高度的责任心、浓浓的爱心、拳拳的孝心,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老年福利事业。
用责任心当好“安全员”,让社会放心。院民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年龄在60到90岁之间,安全隐患相当大。为强化安全意识,他工作上做到时时讲、处处讲,经常定期不定期检查,排查安全隐患;提前预防用火用电安全,要求院民在房间里不生火取暖、不私拉电线和用可燃电器及可燃物品;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每餐食用新鲜蔬菜;狠抓院民出行安全关,坚持请销假制度,外出前问清事由,并登记目的地和亲友联系方式,到达后报平安,为减少和避免外出造成人身安全,吴怀德给每个院民制作了印有他联系方式的胸牌。曾有一院民在回家的途中走丢,后因好心人按胸牌上的号码联系了他,最后安全地接回到了敬老院。
用爱心当好“服务员”,让院民放心。从建院到现在,院里除了炊事员外,院内院外大小事务都得他一人负责。面对院内老、残、痴、呆、傻,这样特殊的弱势群体,吴怀德总是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心愿,从不把他们当外人看待,而是尽心、细心、热心地做好服务工作,对于生病的老人,他都精心服侍,及时治疗;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他细心照料,直到他们安祥离世。2007年,89岁高龄的吴木珍老人,已卧床有半年多,他为她洗澡换衣,接大小便,精心护理。刚开始时吴老觉得不方便,而吴怀德开玩笑地说:“吴奶奶,您比我祖母都大,您就把我当成是自己的孙子吧!”老人当时眼含泪花的讲:“不知哪世修来的福,有你这样的好院长,我死后一定保佑你”。
用孝心当好“儿子”,让院民安心。面对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他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服侍他们。曾有位大年三十去世的老人,因下大雪,路难走,吴怀德将老人的遗体放在房间一直守到正月初五,在当天请自家人帮忙,按农村风俗将老人安葬在自家山上。刘春兰老人病危时,一直不肯合眼,他守候在老人身边安慰老人“您放心地去吧,我就像您的儿子,为您送终……”不到一个小时,老人离开了人世,遵照遗愿,他为老人穿衣入棺,举行送葬仪式,给老人安葬烧灵立碑,每年清明他会到他墓上祭扫……
敬业奉献-汪正清事迹简介
汪正清,退伍军人,现任和平乡敬老院院长。自2006年担任院长以来,他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每月工资仅过千元,而敬老院在规模不断扩大,院民由原来10名发展到现在100名,从建筑面积不到500平方米到现在5000多,他在这个岗位上,用高度的责任心,浓浓的爱心,拳拳的孝心,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先后被县委、县民政局、和平乡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敬老院院长、优秀工作者、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和平敬老院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被县政府授予“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一、让每个院民都有家的感觉
“让每个院民都有家的感觉”,他是这样想着,也一直在这样做着。面对孤僻的老人,就同他们交流、谈心;面对老人不懂的,就手把手地教,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让老人住的安心、舒心、顺心;面对身体不适的,就将饭菜端送到老人床头;面对生病的,就带老人上医院、看医生。
二、当好每位院民安全员、“运输大队长”
敬老院是老弱病残的组合体,和平敬老院年龄最大的有九十多岁,最小的十来岁,还有弱智、聋哑等残疾人,安全隐患非常大。汪正清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安全检查,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到每个院民房间巡查安全,敬老院自开院以来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同时他平时强化饮食卫生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关,严把质量关,让院民吃上放心饭、喝上放心水。每当院民想回家看看时,他就为他们携带自制的联系卡,有时还充当“运输大队长”,接送老人。
三、当每位老人的儿子
敬老院里聚集着不同性格和不同习惯的老人,但他都以“不是爹娘,胜似爹娘”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五保老人。只要有院民生病,就安排病号饭,不厌其烦地为老人端汤、送水、喂药,守候床前,细心侍候。有一个老人叫汪全友,瘫患在床已经一年多了,都是汪正清亲自将饭菜端送床头,帮他擦洗身体,换洗衣被,端屎倒尿。虽然瘫痪一年多了,汪老身上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对无人送终的老人,汪正清就以儿子的身份按本地风俗为老人送葬。
敬业奉献-汪同元事迹简介
汪同元,1943年生,中国党员。1959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县剧团演员兼编剧、县文化馆专干、县图书馆馆长。退休10年来先后被县政协文史办、县方志办聘为编辑,2011年被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聘为顾问。参加文化工作55年,前25年重在戏曲创作演出;后30年重在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搜集整理与研究。
数十年来,汪同元跑遍岳西山乡,累计了丰厚的文化资料。潜心于学术研究,以严谨治学态度撰写论文200余篇70万字,多次在国家级学术会交流,在省市(含港台)学刊发表或入编文集公开出版;应省、市、县编制机构之聘,参编国家文艺志、省市县地方志、专业志10余部,入编所撰志稿450余篇40余万字;参与编校出版文化类专著5部;发表剧本、民间文学作品80余篇(部)40余万字。
汪同元在积累资料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主持申报岳西高腔(协助申报桑皮纸制作技艺)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参与省级2项、市级4项、县级1 5项非遗的遴选申报,在申报中提供学术支持与大部分申报资料,为岳西非遗做出开创性贡献。近30年来,获文化部等单位奖项3次,省文化厅等奖项4次,市县奖10余次;其事迹由《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各级报刊发表专访文章,省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录制专辑节目播出。
汪同元受聘为岳西高腔传承中心顾问,为保护国宝级非遗岳西高腔积极主动出谋划策,协助领导班子确立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制定近、长期保护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其主司的艺研室工作任务,是资料归集、整理保存、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无私奉献出数十年辛苦积累的200万字珍贵资料和精心研究的学术成果;建议并主持编辑《岳西高腔文化丛书》4种5卷300万字,在编校过程中不顾年老眼花、酷暑严寒,每天逐字逐句伏案校阅、注释,首部《中国岳西高腔剧目集成》公开出版,圆了几代高腔人的梦想。
为搞好活态传承,参与艺术实践,创作改编的剧本在县内外大型文化节会展演,为国家、省市电视台播出;为培养接班人才,传带保护队伍,与年轻同事深入基层,指导调查高腔资源、补充采录资料;协助乡镇组建民间高腔剧社,辅导其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保护高腔文化生态,喜见成效。
在对外接待专家学者调研、新闻媒体采访、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校外活动时,成百次介绍岳西高腔的历史与现状,耐心辅导学生完成课题报告或论文撰写,陪同采访记者翻山越岭提供咨询;注重非遗法规及理论学习,不断总结保护工作经验主笔撰写工作总结、自查报告以及多个项目申报书,不遗余力宣传推介岳西高腔。
汪同元数十年如一日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年逾古稀却能精神饱满地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源于他对乡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源于他诚信为人、踏实做事、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品格,源于他忠诚党的文化事业、执意做一个岳西民间文化坚守者的目标。
敬业奉献-汪柳红事迹简介
汪柳红,女,出生于1965年,河图辅导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把满腔热忱和火热青春融入了小小的三尺讲台。
扎根农村,乐于奉献。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汪老师无论在哪个学校她都能够做到工作不讲条件,担子捡重的挑,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服从工作需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任劳任怨。2000年,看到学校有10台电脑无人能使用,汪老师购买了电脑书籍经过近半年的自学,她首开了河图辅小的信息课,这在当时的山区学校还是个新鲜事。她还挤出时间为学校打印各种文稿,每年为学校节约开支达千元。山区的学校缺少音乐课的教学设备,音乐课是一个苦差事,因此很多老师都不想上音乐课。年近半百的汪老师除带一个大班的班主任、授语文课外,还带了全校近10节音乐课。为了把音乐课教好,她自学了脚踏风琴、电子琴等乐器,还自费两千多元买了DV和扩音器,用来上课。
克勤克俭,言传身教。2000年前在晓铺小学教书时,离家有五、六里地,可无论春夏秋冬、风雪雷雨,她总能够第一个到校;2001年至今在辅小教书,她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校,订正学生的课前作业。2013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汪老师拾到一位在高速做生意老板的钱包,内有壹万元现金和叁仟多万的欠条,完好无损交还了失主。身教重于言教,她所带的班级每年都是学校的文明班级,班风、学风良好,得到社会、家长的一致好评。
努力自学,成绩显著。她深知要当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她不断给自己“充电”,通过自学她取得了中师和大专文凭。2001年以来她创作的论文多篇获奖。
一分辛勤一分收获,汪老师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她曾荣获县三八红旗手、县优秀共青团员、教学能手; 2010年9月18日安徽日报以《大山深处红烛情》为题报道了她关心留守儿童的事迹,2012年8月31日•岳西周刊以《不是天女也散花》为题做了专题人物报道。2014年9月,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师德医德标兵。
诚实守信- 胡杏枝事迹简介
胡杏枝,女,出生于1955年,家住黄尾镇黄尾村枣树组。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她几十年来守信践约不含糊,替丈夫做主,送子参军; 帮丈夫还债,住八年工棚,助丈夫履约,做两份事情。靠着一件件小事兑现诺言,履行约定,令人肃然起敬。
替丈夫做主,送长子参军
1988年,很多人都在做黄大茶生意,胡杏枝夫妻俩也心动了,找银行贷,找亲友借,拼凑了十几万块钱,在黄尾和头陀两地做起黄大茶生意,可事情并非原来想像的那样,几年下来非但未赚到钱,反而还砸进去20余万元。自1993年后,王业炎便在外边过起边要债边打工的日子,一度时间杳无音信。
1997年冬季征兵开始后,已年满18岁的儿子王子军瞒着母亲胡杏枝到武装部报了名,镇武装部部长周文因知道王子军的家境,登门征求胡杏枝的意见:“这事王业炎不清楚妥不妥?”胡杏枝说:“只要孩子体验合格,想参军,就支持他”。经过体检、政审,县征兵办很快批准王子军参军入伍,王子军终于如愿地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帮丈夫还债,住八年工棚
1997年底,丈夫王业炎也有了下落,在苏州一建筑工地做工。过完春节后,胡杏枝带着次子赶到苏州。在人生地不熟的苏州,她只得在丈夫的工地上谋取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夫妻俩一天工资不过120元,而房租却又很贵,于是夫妻俩商议,就在工地搭个简易工棚,一家三人在这样的工棚里生活了整整八年。正是靠着平时省吃俭用,终于还清当初的所欠的二十多万元债务。
助丈夫履约,做两份事情
2005年,王业炎、胡杏枝夫妻回到黄尾镇,王业炎也找到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工地抬石头,跟着砌石坝,偶尔也包点小工程。2012年年黄尾镇实施清洁工程,胡杏枝劝丈夫王业炎报名竞聘成为清洁工。一年365天,几乎每天能看到她推着手推车,扫街道捡垃圾,雨天穿着雨衣,雨水加汗水,只有到了她面前才能将她认出。打扫卫生后,已是半上午,她匆匆吃过早饭后,又去从事自己的本职——到服装厂上班。胡杏枝不仅代为丈夫履约打扫卫生,而且还为丈夫随口承诺默默尽责。老大王业茂是五保户,生病时,当王业炎陪老大在医院打吊水时,胡杏枝总能按时将他们喜欢吃的菜饭送到医院,而身后还有一堆事等着他去做呢!
敬业奉献-陈宗庆事迹简介
陈宗庆,男,1961年4月出生,怀宁县小市镇人,县蚕桑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局长。2014年1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54岁。
在他9本工整厚实的工作日志最后一页,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一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是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这无疑是对他不为索取只为奉献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一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2006年,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我县建成了全国领先的恒温恒湿恒气流的自动化蚕种催青室,使我县蚕种孵化率达到了98%以上,极大增加了蚕种一日孵化率和抗病能力。为减少蚕病发生率,提高蚕农收入,他通过反复的试验调研,改变了我县蚕种的布局,将养蚕时间由原来的春、夏、早秋、中秋改为春、夏、中秋、晚秋。为解决养蚕劳动力紧缺,使蚕业增效,在陈宗庆的推动下,切桑机、温室自控仪、电动伐条机、手动喷粉机等新机具和小蚕共育、条桑育、地铺育、自动上簇等省力化养蚕新技术也在全县得到大力的应用和推广。在他的带领下,我县的桑园面积从4.5万亩发展到6.5万亩,从全省第五位跃升为第一位,年饲养量、蚕茧产量、产值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等各级科技成果奖、个人先进荣誉称号等50多项。
二是心系蚕农,为民纾难的公仆情怀。夏秋蚕饲养期间,蚕病发生机率相对较高,经常有蚕农拿着病蚕、桑叶来蚕桑局咨询,陈宗庆总是耐心细致地为蚕农讲解,并把蚕农的姓名、地址记下来,以便下次能实地去查看。正是这种一心为民的信念,支撑着陈宗庆一直坚守在蚕桑事业的第一线。每季订种之前,他都会第一时间深入各个丝绸企业和养蚕大户家中广泛征求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确定订购品种。蚕种催青时,他不分日夜,与蚕桑局其他人员一起24小时值班蹲守,认真细致地记录好每次数据的变化,发现问题立即想办法进行解决,确保将最优良的蚕种发到群众手中。小蚕共育到养殖期间,他在农户家和桑园中来回奔波,查看小蚕生长发育情况和桑叶长势,随时为蚕农提供技术指导。蚕茧收购期间,他又深入每个茧站,了解生产收购情况,为下批选订蚕种做准备。每一季蚕期,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全程为蚕茧质量和蚕农增收“保驾护航”。
三是关心同志,廉洁自律的崇高品德。在所有同事和下属眼里,他没有领导架子,待人热情真诚,能和同事打成一片。只要同事家里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的伸援手,尽最大的努力帮忙化解。
 “一根银丝万里长,吐丝结茧为人忙,四眠四醒不言苦,只为人间着新装。”这是一首陈宗庆记录的蚕歌,却更像是一首为他而唱的赞歌。“春蚕到死丝方尽”,他就像一条老蚕,吐尽最后一根丝,为岳西的1万多蚕农织就了富裕的新衣,而他的深情厚谊也将永驻所有蚕农心间。
敬业奉献-陈家武事迹简介
陈家武,县工商局工作。三十年来,他用坚实的足迹、无私的奉献、平凡的恪守,谱写了一曲工商干部朴实无华、忘我工作、廉洁奉公、敬畏职守、无怨无悔的时代赞歌。先后获得市、县“级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及“最美岳西人”称号,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赞誉。
强化学习提素质,苦练内功强基础。他时刻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任何一项政治业务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为提高学习实效,他把自学的知识,以创新方式,以勇创一流的业务素质,把自己锻造成为复合型执法卫士。不论是在十几年的企业登记工作中、还是在近十年的办公室、人事和近五年的监察岗位上,他注重修为,讲究工作实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求回报,扎实锤炼自己,为高效履行职责奠定了坚实基地。工作之余,他精心搜集编制了《工商行政管理岗位廉政风险管理手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目录》和《风险评定等级标准》等手册,得到市局的高度评价和推广;同时,在工作中,他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整理,多次在省、市、县各级刊物、网站发表文章近一百八十余篇。
清正廉洁铸红盾  恪尽职守显本色。三十年来,他和家人一直住在不足60平米的房子里,06年妻子下岗,又患上了一时难以治愈的疾病,生活的艰辛和为妻治疗疾病的双重重负,全压在了他的肩上。但是家庭的重压,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态度,凡他经手的工作从未有过不良社会影响,上级交办的每一项工作他总是在第一时间保质保量尽力完成,凡部门之间协同工作,他能以大局为重,是领导和同志们真正放得心的“明白人”。在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他率先在工商部门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不谋私利,始终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高效优质为投资主体服务,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在办公室、人事繁杂的岗位上,他从点滴做起,始终从严要求自己,坚持勤俭办事、原则处事、公正理事;在人事管理和干部选拔工作中,时常提醒领导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相关条款来,使得该局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能公平、公正、公开、规范有序运作;在纪检监察岗位上,他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做到忠于职守,加大对政风、行风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冷静智慧应对处置廉政风险出现的问题。在人事办公室合署的十年间,晚上、双休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所以,面对家庭,他深感愧疚。在他的辛勤工作下,2012年,我局被市工商局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满腔热忱做工作  默默无闻做奉献。工作再忙、再累,从不叫苦,一颗真诚的心始终如一地和同志们心心相应。奖励不少,从不居功自傲,始终摆正自己位置,满腔热忱地服务和服从于工作需要,三十年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注重团结、形成合力;他注重修养、以已之力引导正能量。那里有需要,只是领导一声令下,他从不推脱,确保政令畅通,力求实效。
敬业奉献-周素娥事迹简介
周素娥,女,现年47岁,响肠镇彭山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1985年高中毕业。1986年元月,因本地急需教师,她被请去代课。从此,走上了教育的岗位,在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上坚持了28年,至今仍在坚持着……
彭山小学教学点原来设在当地王氏祠堂里,山高岭大,房屋破旧,教学设备极其简陋,除了几线旧课桌、旧凳子、一块黑板、一张条桌,再也没什么了!而且教学的方式全是一、二、三年级的复式教育。教学刚开始,面对少数学生家长的存心存疑,周素娥以顽强的毅力,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勤勤恳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调皮的吴少军、周世瑞……从外地慕名而来智障,有癫痫后遗症的崔瑞,经过她的教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教学成绩也很喜人。
2004年,上级决定调一名公办教师到彭山小学,调走周老师,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她留了下来。她不光教好学生文化课,还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几十年坚持升降国旗,她将录好歌曲和学生一起唱。随着均衡教育的推进,学校条件的改善,电脑、电视的普及,上音乐课更方便了。教室里经常飘荡着歌声。她强调学生有讲卫生习惯,每天来校在校门前草坪上擦擦脚上泥土,再走进教室。不乱丢纸屑,把垃圾送进垃圾桶……
抓好教学点的学生安全是头等大事,每天放学她总要把学生送出很远,才回校关好门窗,再回家。2005年“9.2洪灾 ”她挽救了20 多个学生的生命。那天,持续下着倾盆大雨。她想:学校后坝高,不安全。于是,趁雨小,把学生逐一送回家,当她准备回校清理四周排水沟时,她惊呆了:校舍被泥石流冲垮了。庆幸无学生伤亡。此事惊动了省市县镇各级领导,省委领导亲自来探望。握着周老师的手问候、鼓励,赞扬他在恶劣天气时处事得当。
教学点的工作十分清苦,寂寞。没有超常的耐心和奉献精神,是坚守不下去的。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几岁孩子,读一年级,开始了人生的求知历程,淘气、调皮,老师不知要操多少心。每期都有少数新生弄不清学习和休息时间,弄得屎尿糊身。作为学校的校长、教师、炊事员于一身的周老师,高速旋转了28年。周老师因多种原因没能转正,但她最大的安慰就是看着彭山寨的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她就心满意足了!同样,她也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二十多载教育梦,一路苦辣酸甜咸。她用自己的二十八年精力、默默无闻创造了情倾教育,而且还在继续倾注……
敬业奉献-郑光印事迹简介
郑光印,农民,黄尾道班班长。在养路工这个平凡岗位上,郑光印用“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执着凸显着敬业的厚度,在爱岗敬业、服务社会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从1987年至2000年连续14年被评为县公路局先进个人,1991年被评省厅先进个人,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1991年7月10日,黄尾镇暴发特大山洪灾害,郑光印所在的黄尾道班管辖路段13.5公里,全线交通瘫痪,共计垮塌方150多处,完全冲断的有30多处。为了恢复交通,郑光印带领5名道班养路工昼夜奋战,清运土方,开挖便道,终于在7月下旬将13.5公里土路恢复通车。然而,就在郑光印带班抢修水毁公路,忙得无法松口气的紧张时刻, 4岁小女突然患上脑炎,乡镇卫生院就诊不了,只好转往县医院就治,自己怎么安排都无法抽身,只有妻子陪伴女儿,等郑光印能有时间去看心爱的女儿时,女儿已永远“闭上”双眼。
2010年5月上旬的一天上午,郑光印正在带领几名道班工人养护路面,上午10时左右,突然接到黄尾派出所的电话通知,要求协助拦截一辆正在奔驰的北京现代越野车,车上有两名劫匪。接到通知后,郑光印立即放下手中的铁锹,迅速回到黄尾道班,邀当地方均国、郑宗国等村民设置路障。“北京现代”路过黄尾道班处被路障逼停,郑光印等四人立即扑向“北京现代”,两劫匪见状,马上回到车上顾不得关上车门,加大油门冲过“关卡”,方均国冲到车门前死死抓住车门,被拖拉40米远,手臂和大腿多处受伤。虽未拦住劫匪,但郑光印记住了车型和牌照,并迅速向派出所报告,最终两劫匪在姚河乡被村民制伏。
2008年1月份,黄尾镇境内出现持续一个多月冰雪凌冻天气,当时石黄线全线中断,金坳至黄尾22公里路段仅有6公里可以勉强通行,郑光印等每天坚持上路清扫,用扫帚扫掉一段段积雪,用铁锹铲除一块块厚厚冰层,终于在2008年春节前恢复交通。
今年2月7日,黄尾镇降下大雪和冻雨,高速出口至镇区3公里路段,路面打滑,车辆排起了长龙。郑光印带领养路工及时赶赴危险路段除雪除冰,就在快结束时,路边倒下一块约400斤重的石块,砸中了郑光印的左腿,缝了10几针,在医院治疗仅仅休息8天时间,他又急急忙忙回到养路的岗位。
诚实守信-陈忠事迹简介
陈忠,男,出生于1972年,县自来水公司副总。
“贫穷不是你们的错,你们只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能彻底改变命运!学费不用担心,叔叔想办法!”
一句承诺,陈忠节衣缩食十几年,与王四清一家风雨同舟,终于圆了孩子们的大学梦,迎来了两个家庭的春天。 
    1998年,陈忠在温泉镇龙井村挂职扶贫期间,结识了村里特困户王四清一家。王四清50多岁,体弱多病,妻子有智力障碍。小儿子王续志读五年级,大儿子王续胜上初一,成绩都很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王四清准备让两个孩子退学回家。陈忠看着这个贫困的家庭和两个沉默不语的孩子,心里非常难过。思虑良久,他决定接过王四清肩上的重担,撑起这个岌岌可危的家,抚育两个孩子长大成人。
    每个学期开学时,陈忠都要到学校为他们交齐学费,两孩子上高中后,每学期的学费要4000多元,陈忠感到压力很大,他多次到市建委、扶贫办、建设局、学校寻求帮助,得到了这些单位的大力支持。放假时,陈忠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让妻子为兄弟俩改善伙食,补补身体。兄弟俩高考期间,陈忠提前将他们接到家里安心复习。每天和其他家长一样接送孩子,在门外焦急地等候。在陈忠的关心扶持下,兄弟俩先后考进了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
    2005年7月,王续志急性阑尾炎发作,陈忠又筹借手术费四千多元,还带着女儿一起到病房陪护。2009年初,王四清病危期间,为了不影响兄弟俩工作和学习,陈忠亲自安排老王住院,安排家人服侍,药费也都是陈忠东借西挪凑起来的。王四清临走前,拉着两个儿子的手说:“你们两个能有今天,是遇到了好心人陈叔叔啊,陈叔叔和方姨(陈忠妻子)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
     王续胜毕业后就业于中建三局,被派驻巴基斯坦援外工作,王续志毕业后,为照顾老母亲决定回岳西,陈忠多方联系,将续志安排在县监理公司工作,并把住房让给他住,自己在单位附近另外租了一套住房。逢年过节,陈忠都要带一些东西去看望王续志的母亲,嘱咐王续志一定要耐心地照顾好她。王续志谈了女朋友后,陈忠又在张罗着两个年轻人的终身大事了。
    从一个热血青年到如今年逾不惑,陈忠坚持十几年去帮助一个非亲非故的困难家庭,为国家培养出两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2009年,被省文明委授予“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家庭”光荣称号;2013年荣获10月份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9月份“安徽好人”。
孝老爱亲-郭松兰事迹简介
郭松兰,33岁,2002年嫁到青天乡三槐村,丈夫家境贫寒,2003年生下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六口人生活,年迈的外婆,身体欠佳的父母。
勇挑重担,俭朴持家勤致富。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现状,郭松兰和丈夫四处筹借资金创办了小型石料和免烧砖加工厂,一家人起早摸黑、辛勤劳作,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并且偿还了债务,家里还盖起了小楼房。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邻里羡慕。
善待老人,四世同堂和睦美。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厂子运行正常,走上规模时,2006年3月的一天,公公突然觉得两腿酸软,不能站立,经诊断为严重缺钾,一时间生活不能自理,70多岁的老外婆一直由公婆照顾(公公是上门女婿),现在公公病了,婆婆身体又不好,丈夫要打理加工厂,家庭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郭松兰身上。等公公病刚好一点没多久,婆婆身体不适,经检查患有糖尿病、子宫瘤等多种病,这样郭松兰托人在家照顾外婆,带着宝宝在医院服侍婆婆。为了腾出时间照顾好三位老人,和丈夫合计,转让加工厂,找点别的事做。
服务群众,文明新风遍山村。郭松兰一直积极上进,2011年青天乡公开招聘村计生专干,她以优异成绩被聘为三槐村计生专干,同年被选举为村委委员、妇联主任、村妇幼保健员。上任后,她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加强宣传引导,推广和谐文明新风,成为三槐村妇女公认的贴心人。2012年,郭松兰牵头组织“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承担了全村10名孤寡老人和残疾五保户的生活、求医问诊、救助、政策咨询等服务;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搞家庭卫生,送生活用品、慰问金等活动,赢得了老人们的交口称赞。2013年,三槐村组建起文艺宣传队,开展传统文艺表演,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假日为群众表演喜闻乐见的舞狮灯、黄梅戏、相声、小品表演,郭松兰成为骨干成员,前前后后做好服务工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郭松兰自担任三槐村“三位一体”工作三年来,三槐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名列前茅,2012 年三槐村妇女工作被市妇联命名为“妇女之家 ”示范村,郭松兰也被誉为“三槐村的女能人,孝亲敬老女模范”,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孝老爱亲-郭海霞事迹简介
郭海霞,43岁,包家乡鹞落坪村村民。一名普通的山村妇女,用她的博爱和伟大养育了两个孩子,用她的善良和勤劳帮助着身边的人,用她的坚韧和贤惠照顾着多年生病的公公。2013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1988年她嫁到了同村的丈夫家,生了两个孩子,丈夫因为工作很少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孩子大了,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让孩子能有好的未来,从农村来到了城里。初到城里,什么都不会,她就一样一样的学,一遍一遍的练习,学会了种种城里生活的技能。一直陪伴孩子从幼儿园到读完高中。对于弟弟妹妹,她照顾有加,上班迟回有轻言细语的询问,遇到困难有设身处地的开导,有为其失败时的焦虑,有为其成功时的欢喜。在伯叔、妯娌、姑嫂之间从未有过一次争吵,在大家的口中都是“好二妹”“好二姐”。
孩子长大,弟弟妹妹成家,她的生活本该可以轻松了。可是,2005年公公的一次晕倒改变了她的生活。经过医院诊断,公公患了慢性肾衰竭。一想到公公为家庭操劳了大半辈子,在住院的时候,她里外伺候着,变着法的做好吃的,炖汤给老公补身体。为了做适合患肾衰竭人的菜谱,她到处询问,购买菜谱,回家摸索着做,看不懂文字她就问人(她只上小学二年级),问不到人就照着图自己慢慢的摸索。患此病的人最怕感冒发烧,她保暖御寒更是关心有加。就是这样悉心的照顾,在保守治疗下,公公坚持了两年(大多数人只能坚持一年)。2007年公公不可避免的开始了透析,因只有县医院有透析室,需要透析的人很多,无论酷热严寒,她每天不亮就起床烧饭,叫公公起床吃饭,找车送他到医院。等公公上了透析机后,再回来叫孩子起床吃饭上学,忙完家务后又得去医院接公公。就这样一复一日一做着。
公公因长期透析,身体大不如从前,伴随着心肺功能衰弱,肠胃不适,经常会呕吐腹泻,她总是细心的擦拭,帮助老人洗换,不舒服时,她总是细心询问然后打电话请教医生,再解释给老人听。公公病后性情变的也不太稳定,时常会因一些小事发脾气,她经常会受委屈,可是她却依然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在公公病后她就保持了一个习惯,晚上睡觉只是半掩房门,为的是晚上公公难受叫时听得清楚点。孩子们上大学了,丈夫上班在乡下,有时家里只有她一人,公公发病时,她总是利索的处理一切,打120,通知家人,给老人利索的穿好衣服,慢慢的背上老人,从三楼到一楼,到了医院挂号,找医生,收拾床铺,安顿好公公,自己早已是满头大汗,却容不得一点歇。公公住院,她餐餐送饭,公公婆婆心疼她,想让她少跑点,就在医院打点饭吃。可是,她说公公胃不好,医院里饭硬。
就是这样的一个农村妇女,她不会骑车,来往医院全是走,即使送老人去医院也是坐车去,走着回来,从老城东大桥到县医院这段路走一趟,走两趟没什么,这一走就是八年,刮风是走,下雨是走,下雪还是走,就如同这孝心一天两天没什么,一餐两餐也没什么,难的是天天如此,餐餐依旧。
孝老爱亲
储云云事迹简介
储云云,女,出生于1983年,莲云乡平岗村鲍龙组人。她细心照料事故重伤的公公,八年如一日手牵手呵护陪伴自幼智残的小叔,起五更歇半夜陪伴年迈的尊婆,用爱维护家中四代人的真实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邻里乡村持家尽孝的典范。
2006年4月4日,是储云云的大好日子,鲍龙组刘家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储云云成了刘金节的妻子。丈夫和公公在李湾采石场做事,婆婆在家务农,尊婆体弱多病,小叔自幼智残,生活不能自理,而照顾尊婆起居、料理小叔一日三餐就成了云云生活的全部。小叔虽智障,身体却很强壮,性格粗暴、每逢变天气就会无端发脾气,摔东西、拒食是难免的,有时还会伸手打人。云云怕他烫着、噎着,都是一小勺一小勺的喂着,轻言细语的哄他吃饭睡觉。心情好,他又会暴饮暴食,腹痛、拉肚子、伤风感冒更增加了云云的负担,哄他吃药、打针更是难上加难。云云一声一声的劝、一遍一遍的哄,日夜守着他,烧退了,不闹腾了,她才能去休息。校边的操场上、小河堤上常常看到一大一小的身影,不是夫妻恋人在散步,而是瘦小的云云搀扶着智残的小叔在遛弯。尊婆婆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经常昼夜不眠,云云起五更端茶送水,捏腿捶背,寸步不离,陪伴在尊婆左右,尊婆身体好转了,云云也清瘦了许多。
生活忙忙碌碌、日子平平安安,云云总是笑容满面的面对,然而上天又给她及家庭一次沉重的打击。2007年10月7日,丈夫及公公做事的采石场石炮走火了,而做炮手的公公被山石掩埋了,当丈夫和工人们从乱石中扒出公公时,他已血肉模糊、奄奄一息,连夜送到省立医院救治。面对丈夫的六神无主、尊婆的卧病在床、小叔子的哭爹喊娘、婆婆的以泪洗面,她冷静后同丈夫商量,让娘家父母一起帮忙,共度难关,父亲照顾智残的小叔,妈妈侍奉年迈的尊婆,自己和丈夫四下奔走借钱给病危的公公治病疗伤。一年后,公公终于走出了鬼门关,出院那天,云云和丈夫接他回家,公公望着伤残的双腿,流泪地说:“云云,辛苦你了”。
  
孝老爱亲-储方飞事迹简介
储方飞,男,出生于1966年,岳西中学高级教师。上有年过耄耋的父母和年逾古稀的岳父岳母,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第二,虽不是家中长子,但家中的事总是事事关心,率先垂范。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团结同事等方面,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克尽孝道,以身为范。20年前,储方飞刚参加工作不久,60多岁的父亲因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此时大哥已分家,小弟尚读初中,每个月几十元的微薄收入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2005年,患有强直性脊椎炎的母亲突然中风住进了医院,因行动不便,夫妻二人轮流守护在母亲身边,端茶倒水,接屎接尿,擦身按摩,从无怨言,也从不攀扯其他兄弟姐妹。然而,2008年秋,母亲再次突发中风,造成左半身出现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出院后,在兄弟姐妹五人协商下,由兄弟三个轮流看护父母,照顾父母的日常饮食起居。6年来,因父母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夫妇俩哄着他们改变以前的饮食习惯,由重口味转换成清淡、对身体有益而又可口的饭菜,同时还经常变着花样的做。
家庭和睦,兄弟齐心。现在,兄弟三人和两个妹妹都已成家立业,各自都忙于各自的生计,但只要家里有事,他总是带头回家处理,若遇到稍大一些的事情,总是召集兄弟姊妹在一起商量着办。兄弟之间从未红过脸,打过架。平常也经常走动,哪家有事都一起帮忙,是木冲村发达组最和睦的家庭,邻里们都夸储方飞的父母养了一群好儿女。
爱岗敬业,乐于助人。虽然家中有四个老人需要照料(岳父母目前生活尚能自理),但储方飞从不因家中琐事而耽误工作。自1993年调入岳西中学后,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无论是班级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很突出,先后曾多次获得多项荣誉。作为老师,他爱生如子,用爱心去感动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深受学生爱戴。面对同事,只要谁家有困难,他们夫妇俩都会尽力相助,在学校里,因人缘非常好,倍受老师们称赞,夸储方飞是岳西中学的“活雷锋”。
孝老爱亲-程小爱事迹简介
程小爱,菖蒲镇菖蒲村一名年近六旬的普通家庭妇女。大儿子溺水身亡,小儿子身患杂症,意外火灾使整个房屋化为灰烬,丈夫不堪重负自杀身亡,一次次的变故,无情的摧残,她并没有选择放弃生活,而是悉心照料耄耋之年的公婆和已经长大的小儿子,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生活艰辛,从未抱怨。面对家庭种种不幸的遭遇,她从未埋怨。丈夫死后,婆婆的眼睛失明,公公因高血压后行动不便。如今,90多岁的婆婆已经半身不遂瘫痪在床15个年头了,只是稍微有点意识。程小爱每天给老人端茶递水、浆衣洗浴,服侍吃饭,毫无怨言。所以平时她也只能在本地打打小工,维持基本生活。“为了应付这个家庭数目不菲的开支,程小爱做起了一般男人都不做的重活,到建材店、砖厂、工地做小工来赚取微薄工资。多年来更是没吃一顿好饭,没穿过一件新衣,没睡过一夜舒服觉,只为了这个家庭。”菖蒲镇菖蒲村党支部副书记江选民说。
伟大母爱,血浓于水。“儿子现在在苏州当学徒,同事们对他都很好 ,只是病还是没有好转。”她一脸无奈,摇了摇头。程小爱的小儿子从小就患有先天性鱼鳞病,菖蒲村村委会多次牵线搭桥大型医院,无奈医治难度很大,效果不明显。“现在年纪也不小了,不知道将来成家如何是好。”程小爱露出一脸难色。“儿子很孝顺,每个星期都会打个电话回来,会把自己的生活情况讲给我听,询问爷爷奶奶的身体情况,让我别太劳累。”说起儿子,程小爱的眼角泛出了泪光。大儿子溺水身亡后,小儿子是她唯一的心头肉。
程小爱说:“只要公婆还在世,我就不会放弃,这不是什么信念,我也不伟大,这仅仅是我的一份责任。”程小爱默默无闻、倾情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程小爱的遭遇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程小爱先后获得了岳西县“十大自强母亲”、“最美岳西人”等荣誉称号。
诚实守信-韦文静事迹简介
韦文静,女,26岁,滁州市定远县人,现包家中心学校一名教师。2011年2月,她怀揣着梦想,以支教老师的身份,来到了大别山深处的包家。本来只有一个学期的服务期,她却一待就是三年。而如今,她更是考取了岳西的特岗教师,依旧坚持着回到了包家。只是因为来到包家中心学校的第一天,学生们问她的第一个问题:“老师,你这个学期教完就走了吧?”看着那些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她的回答是:“不,我会一直把你们带到毕业的。”就因为当初的这一句话,韦文静选择了留下。
留下,并不是像说说那么简单。大三下学期,韦文静为了响应安庆师范学院“顶岗支教”的号召,报名来到了这里,一直坚守了三学期,未曾离开。2012年7月,毕业后的她面临着困难的选择。一边是难以割舍的学生,一边是苦口婆心的父母。包家乡与韦文静的老家相距200多公里,回一次家需要七、八个小时,这让韦文静的父母不放心让她留在这里。可是,韦文静的坚持让父母也开始感动。去年,他们来到包家,看到领导的重视,学生家长们的喜爱,同事的关照,这也让他们放下心来,放手让女儿追寻自己的梦想。
现在,韦文静带八年级英语以及班主任,而这个班是她一手带上来的。支教的那两年半时间里,韦文静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她也和支教时一样,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玩耍,周末时去学生家里家访,学生和家长们真心的喜欢这个外来的老师。开始时,每每到学期末,孩子们都很黏糊,追问着老师的去留。一次开玩笑,韦老师说到:“你们不听话,不努力学习,我走了就不来了。”这时,韦文静看见班上有几个学生低下了头,哭了起来。从那一次,韦文静不会再开这种玩笑。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们证明了会和他们一起成长进步。学生们也不会再问韦老师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韦老师会一直在。
三年了,韦文静依旧记着当日的那一句话,留下来陪伴着我们的孩子,依旧为我们的学生坚守着岗位。“我放不下这里的孩子,我只想一直看着这群孩子成长、进步,我想把他们送入理想的高中,看着他们考入理想的大学,成长、成才。这是我的期望。”
安徽日报、安庆晚报、岳西网先后报道了韦文静的先进事迹。2013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诚实守信-杜守邦事迹简介
杜守邦,男,出生于1949年,黄尾镇黄尾村丰富组的一位普通农民,从八岁丧父开始,一直未离开过劳动岗位。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为了不缺钱,多劳多挣分。从8岁丧父,他就是家中的劳力。大集体上班时,由于自己家的“成份”不好,队长叫他干啥就干啥,什么苦活、累活、脏活,他都干,由于听话,队里很多事都叫他去干,所以到后来,很多事情他都很在行,也养成了他劳动时不奸不滑的好习惯。上世纪七十年代,家里七口人,全靠夫妻两人忙。插秧时节,他清晨二三点下床,比别人多扯200多个秧把,比别人多挣四分工。秋收时节,他夫妻趁着月光打草绳,每晚打十捆草绳,又比别人多五分工。这样一年下来,他比别人多挣近2000分,可多称回500斤左右工分粮,多分红五六十块钱。
子孙都孝顺,身闲不自在。杜守邦将四孩子拉扯大后,给他们做了房子,娶了媳妇,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子女们都想让他歇息歇息,不要再去干苦活累活,可他就是闲不住,除恶劣天气不能出门外,照样去干活。家里十几亩田地,一块也没有荒废,每年收获粮食四、五千斤,茶叶等收入上万元,还有每年七八个月时间在高速公路工地、集镇区防洪工程工地、彩虹瀑布景区工地干活,劳动报酬四万元左右。杜守邦说:劳动惯了,闲下来身上就痛,只有干活才舒服。如今一个65岁的老头子干起活来,还是能超过一个壮劳力。
建房上百栋,仍旧住土坯。在黄尾,几十年来,他亲手奠基浇梁柱和楼面、架桁条盖瓦的房子有上百栋,建筑面积40000m2以上,可他依旧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亲手垒筑的土坯房里。虽然收入达到小康水平,但他在生活上仍然十分俭朴,喜欢喝酒,但舍不得喝好酒,偶尔也吃点香烟,但舍不得吃好烟,逢年过节,孩子们和外甥们给他送来的好酒好烟,自己省着不吃不喝,要么招待客人,要么拿到店里换日常生活用品。
按时上下班,岁行五千里。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准时吃早饭,六点半准时出发,七点半准时到工地,晚上六点下班,七点到家,所以他身上携带物品少不了两样:茶杯和手电筒。不管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从未歇息,步行让他身体得到锻炼,每年节省2000余元开支,他用双腿诠释着勤劳节俭的真谛。
诚实守信-闵先林事迹简介
闵先林,白帽镇桥梁村村民。身残志不残,人老心不老,现年66岁的他,默默发挥着一个普通党员和退伍军人的余热,在经商的道路上一诺千金,真诚待人,帮亲带友,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2013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身残志坚,白手起家。1969年,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踏上了军旅征程,1977年准备退伍回到家乡有,可是在退伍前的体检中检查出患有肺病,切除了右上肺和一根肋骨。回到家乡后拒绝了乡里安排的民办教师工作。在家休养一年后,做起理发工作。1982年,他又转行学起了屠宰生意。三四年的屠宰生涯中,他凭着自己诚信经营,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并且,他还额外做起了茯苓加工生意,在这几年,他渐渐有了自己的小积蓄。
艰苦创业,诚信为本。闵老虽然身在农村,但他思维灵活,致富点子多,在每天的走村串巷中,他发现家家户户都需要塑料水管引水到家,于是, 1992年,他创办了岳西县第一自来水管厂。然而,在生意刚有赢利时,则在1993年遭遇了一次诈骗,损失了几万元。随后中,他把水管厂交给他的大儿子接管,重新寻找新的致富路子。1998年,闵先林先后办起了酒厂和养猪厂。他的理念是将酿酒后的酒糟来养猪,这样既延伸了产业链,也增加了收入。自创办酒厂以来,他酿制的酒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10多年来,闵先林始终把诚信为本,宽厚待人作为自己的经商格言,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现在,闵先林家养有品质优良的能繁母猪10余头,能年产仔猪200余头,出栏肉猪50余头,年产值10余万元;其自产的纯糯米酒每年销5000余斤,产值在5万元以上,加上茯苓等年纯收入接近20余万元。
发家致富,不忘乡邻。闵先林虽然个人经济宽裕了,但他仍忘不了哪些身处逆境中的难兄难弟。每逢佳节,闵先林总是带着礼物和红包走访慰问周边的一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曾先后向白帽镇敬老院捐赠2头仔猪,让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吃上了放心的生态猪肉。他还创办残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长期扶助三个残疾人徐金水、徐能安和李兴家,安排他们在养猪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吃、喝、住全包,并发给他们一定的工资,以解决他们的衣食和生存问题,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生病时亲自熬汤送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自筹2万元兴修了桥梁村严畈组约2公里的机耕路,改善了当地300余人的生产生活质量,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难和肩挑背驮问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主动捐赠1000元给灾区同胞。平时哪家有困难,有矛盾和纠纷,他都主动帮助排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现身说法感染着周边的人。
敬业奉献-金红梅事迹简介
金红梅,女,1963年生,1982年分配到气象局工作。30年来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助人,忠于职守。多年一直同时身兼数职:下了业务班就利用休息时间去搞科技服务,征订中长期预报,拉广告,制作电视画面。电视天气预报开办最初三年,每天傍晚不管在哪里还要赶回单位去播音。那时局里困难,没有任何补助,她从来都毫无怨言,把工作放在第一。同志们家中有困难请业务班假,她都主动帮着顶班,在有航危报时,曾连续值班8天而没叫过一声累。2002年,组织任命她为副局长后,更是尽职尽责,面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岳西县情,她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在全员参加业务值班的间隙,领导并全力参加科技服务,使广告单项业务连续几年位居全省前十名。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岳西的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去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2006年6月她不幸得了子宫内膜癌(初期),10天内连做两次手术。因为工作太忙,她前后总共只请了40天假就投入了工作。拖着还没有完全恢复的身体到相关单位联系科技服务工作。2007年她积极争取到岳西县教育系统的农远工程。工程安装时,为了节约经费,她带的一组每天安装5到7个学校(山区学校相距较远),早上五点多就出发,晚上十点左右才回家,既要联系指挥,又做辅助工作,楼顶楼下爬送材料及质量监督。过度的颠簸和劳累,她的全身都浮肿了,可她一直坚持到工程结束。2008年11月28日早上她带领同志们为一个开发工地搞好庆典后,因为长期的疼痛,去了合肥检查。这一去,回来就成了三个月后的事了。她在合肥痛昏后急救,手术过程中发现癌细胞在盆腔广泛转移,且转移到了脉管。当年做农远工程时开三轮车并做电焊施工的师傅听说后,给她发短信:“金局长,你是累的呀!”
09年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气象窗口,由于她的身体状况,无力爬上位于山腰的局机关工作,就坚决要求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上班。这几年来,她不得不在与癌症的抗争中度过。合肥—上海—天津—北京各大医院,留下了她艰难的求医足迹。可她除了到外地治疗,每天都坚守在岗位上,就连化疗回来的第二天浑身疼痛无力,她都要到岗位上坚守着。对于正常人来说在窗口坐一天不算什么,可对于经历五次手术、十几次化疗、二十多次放疗、癌细胞还在到处转移的她来说真的不易。常常是疼痛加酸软无力,很难坐得住,也只能利用中午在躺椅上休息的半个小时来恢复些体力。对工作的热爱支撑着她柔弱多病的身躯,砥砺她在岗位付出全部热情和心血。
2012年3月因为癌细胞全身转移,北京各大医院都宣布她不治了。在301疼痛科她为自己最后的日子买下了大剂量的奥施康定(吗啡的衍生物),专家非常佩服她的坚强,问她最后的日子怎么安排,她说:只要还能动,就要去上班。专家肯定的说:“你的心态很好,这样安排是对的。”北京回来第二天,她就在家人和中心同事的搀扶下来到了岗位。随后一边为自己买下了墓地,一边积极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她的口号是:不怕死,努力活!
敬业奉献-胡发佳事迹简介
胡发佳,男,出生于1966年,天堂镇人,1983年,顶替父职开始了自己的养路生涯,先后在青天、和平、来榜、莲云、中关、菖蒲6个乡镇道班工作过,2011年调到姚河乡沈桥道班工作。与他同期参加工作的14人,13人都已调回县局或其他单位,只有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养路,一养就是32年。
路,我的兄弟。胡发佳负责青姚线至头陀镇三道河桥路段,全长19.67公里。整条线路坡度陡,弯道多,路线长,而每公里道路补助标准只有260元,但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坚守,无论酷暑严寒、狂风暴雨,几乎天天都能看见他们夫妇的身影。2012年8月,台风“海葵”来袭,夫妇俩不顾自家屋后塌方而确保了马石村姚湾组堵塞的一处涵洞排水通畅。今年1月,因沈桥村土岭组路面结冰,有车辆阻塞不通行,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铲积雪,铺稻草,撒防滑沙,确保了车辆通行。7月,“麦德姆”台风来袭,姚河村道仕桥路段出现塌方,而他在清理路面时,不慎受伤,在村卫生室简单包扎后又投入到清淤工作中去;头陀镇大枧村北斗组路段损毁严重,他不顾腿上的伤,夫妇俩连忙赶到现场,一直忙碌到凌晨1点多才恢复畅通。夫妻俩又累又饿,冒雨骑着摩托车往回赶,结果瘫倒在途中。曾有人问胡发佳:你对养路怎么如此痴情?老胡说:公路就像我的兄弟,看见他哪儿断了,垮了,我就心疼;看见路畅车通,我的心情也跟着舒畅。
路,他俩的牵手红线。1983年,胡发佳被分配到青天乡从事养路工作。他的淳朴、坚韧、执着、敬业,深深感动了一位住在路边叫王佳平的美丽姑娘,公路成了他俩的牵手红线。王佳平自打嫁给胡发佳的那天起,就无怨无悔的跟随着他,以道班为家,与他一起共同养路。
路,生命的风景线。胡发佳如今48岁了,女儿和儿子都在省城安了家,因心疼父亲,曾多次劝说他辞去工作,去合肥养老,而他告诉孩子们“我是个粗人,闲不下来,更坐不惯办公室,习惯了天天在路上工作,哪天不到路上走走看看,我就浑身不舒服”。养路期间,胡发佳每次清理路障时,都会将清理的农作物送到农户家中,尽量减少农户的损失,有时甚至自掏腰包进行赔偿。哪家村民有困难,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前去帮忙。正是他们夫妇执着敬业,诚实为人,赢得了沿线群众的欢迎和尊重。32年来,老胡夫妇用坏了11部板车,40把铁锹,平均每年用坏20把扫帚。他们把人生最美好、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全奉献给了公路事业,奉献给了深山野岭,青姚线上的山山水水倒映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用铁锹和扫帚在路上画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敬业奉献-胡知佐事迹简介
胡知佐,男,出生于1971年,县农委店前农业站的一名农技员。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技员,十六年如一日,扎根冶溪,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踏实工作,创新发展。
1986年,胡知佐主动放弃在县城及周边工作岗位,调到离城关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冶溪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成为农业系统内的业务骨干,成为当地群众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农技专家。
他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走特色规模发展之路。通过他1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冶溪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引导农民建茶园、种瓜菜,抓典型培养,抓示范带动,成功发展了瓜菜种植大户近千户。调整出效益。如今,冶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00多元增加到2013年6566元,冶溪也实现着由传统农业大镇向现代农业强镇的跨越。
他为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在茶树无性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高标准茶园基地建设、茶园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等方面自筹资金,自担风险,带头创建示范基地500余亩。在他的直接示范和带动下,以冶溪、店前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成为江北茶区最大的茶树无性系良种育苗基地,年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近亿株,产值1000多万元;冶溪镇茶园面积发展到860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4060亩,年产干茶720吨,产值1360万元,茶农户均茶叶收入3400元,居全县前列。为推动冶溪及周边地区夏秋茶的生产开发,他积极帮助多方协调、争取各方面支持,建成年产1500吨的精制茶叶加工厂一座。冶溪镇茶园机械化管理水平居全县第一,全市前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胡知佐的努力工作下,原冶溪农技站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人民满意基层站所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安庆市劳动模范”、“岳西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最美岳西人”、市县先进个人,并被推荐为十二届安庆市政协委员,七届八届岳西县政协委员,当选为岳西县十五届人大代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敬业奉献-倪少鹏事迹简介
倪少鹏,男,出生于1985年,中关派出所民警。2008年,倪少鹏从警校毕业后,考入公安系统,被分配到毛尖山乡派出所,该所地域跨度小,案情相对较少,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向局机关提出,希望到条件艰苦的地方锤炼。局机关尊重他的意见,将他调到中关派出所工作。
    风雨无阻,送孤寡老人回家。2013年8月的一天雨夜,倪少鹏和同事在出警回所的路上,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一动不动,他立即和同事停车查看,发现是一位六十上下的老人,浑身被雨水淋湿,眼睛睁着,行动不便。由于当时正下着雨,无法查看老人的受伤情况,他及时拨打了120,站在雨中为老人撑伞,并查找老人的相关信息。后来得知,老人是五河茅山村一名孤寡老人,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娘家只有个哥哥。医护人员仔细检查确认老人没有受伤后,他和同事一起冒雨把老人扶上车,送到茅山村的哥哥家,回所时已是凌晨一点,身上的警服全部湿透了。
     三次负伤,做群众的“守护神”。出警过程中,倪少鹏因公受伤3次,每次他都坚持把案件办好,不掉链子、出问题。2011年5月15日,群众报警称,五河镇一服装店的手机和现金被盗,倪少鹏和罗正福教导员一起赶到事发现场,经走访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储某(女)有重大作案嫌疑。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储某住处,对其传唤询问,储某自知事情败露,害怕父母和老师责罚,谎称偷来的手机藏在了厨房的餐桌下面。来到厨房,储某趁人不备从餐桌下拿出一把菜刀企图自杀,倪少鹏和罗教导员连忙上前制止,夺刀过程中,他的手掌被菜刀割出一道口子,血流不止。他忍痛到当地卫生院经过简单的包扎后,又继续投身到案件的审讯当中。
甘于奉献,扎实做好每件事。倪少鹏家里的经济不宽裕,负担重,从没向所里和县局提出要求,而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身工作,扎实做好每件事,认真履行着人民警察的责任和义务。“他是个能干的民警,脑子灵活,办案思路清晰,工作上能够以理服人,生活中能够以德服人。”中关派出所所长胡革胜评价他。
    工作5年来,因倪少鹏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突出的表现,获得了2011年全市公安机关“两个实有”会战信息采集能手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多次被评为县公安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徐观华事迹简介
徐观华,男,47岁,中共党员,白帽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他用真情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母亲,为母亲延续了6年生命;7年如一日,赡养两位五保老人,尽心尽力,毫无所图。
用真情照顾年迈的母亲。2001年,66岁的母亲被确诊为严重扩胸伴心衰病(心脏重二度衰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最多能活1年。徐观华在医生的建议下,科学安排好母亲的饮食起居,不让她干农活,他经常讲故事和笑话给她听,让她宽心。每次母亲住院治疗,都由他全程陪同,精心服侍(因两孩子年幼,由妻子照顾)。就在这揪心的日子里,他从没当误过学生一节课,从未放弃过对母亲的治疗和照顾,直到2007年腊月母亲含笑去世。 
用真诚呵护五保老人。2008年,徐观华领养了两位五保老人,一位有严重口吃、精神不太正常的74岁的叔父徐声甲,一位69岁的聋哑人叔岳父郑同意。因两老年纪大,身体病疼不断,甚至有时两老同时生病住院,面对这样的情况,照顾他们是非常艰难和辛苦的,但是他从无怨言,7年来始终如一地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关心和照顾着,让他俩体会到了人间真情。很多人劝他:你服侍了母亲7年,现在又要照顾这样一个人,你这不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累赘吗?他总是憨厚地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到的,他俩就是我的父亲啊!”
用真心教育引导子女。徐观华同妻子结婚20多年来,夫妻相敬如宾,关系和睦,家庭和谐。他养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女儿现在大学读书,儿子在岳中上学,儿女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个个对人有礼貌、善待他人,尤其对两位五保老人也十分关心,在校期间,两孩子经常打电话回来问候父母和两位老人,放假在家,经常变得方法惹老人开心,过年时,还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为老人送上红包,虽然钱数不多,但是老人收到红包,笑脸如花,犹如小孩一般开心。在徐观华良好的家教氛围熏陶下,他的家庭互敬互爱,和谐友爱,常常笑声不断,深得同事、家长和乡亲们的赞颂。
徐观华,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不平凡的大爱!
孝老爱亲-金秀平事迹简介
金秀平,女,1951年出生,黄尾镇门楼村村民。十七岁时,经人介绍与黄尾镇门楼村的郑光庆结为连理。
奉养老人,拳拳孝心。郑光庆家弟兄三人,老二忠厚本分,老幺年幼,父母身体不好,生活本就拮据,但夫妻二人仍然把远在霍山县的祖母接过来赡养。每天金秀平都和弟兄几人上山下地的干活,挣工分。当时的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吃,她就把好点的饭菜让给长辈吃,再尽量想办法让丈夫和弟弟们能吃饱,而自己每餐只靠着灶台吃点残汤剩菜。1978年,公公郑克绍患了胃癌,寝食难安。金秀平她寸步不离床前,端茶递水,嘘寒问暖,一直侍奉到公公寿终。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祖母九十四岁时寿终正寝。金秀平和婆婆相处三十多年,亲密无间,从未红过脸,1994年,婆婆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走时非常安详。
关爱兄弟,手足情深。老二郑光余是个本分人,连话都说不清。金秀平不忍心看着他打一辈子光棍,就和丈夫四处托人说媒,经人介绍娶了一位哑巴姑娘。一年后哑巴弟妹顺利产下一男婴,一家人喜不自禁,但对于金秀平来说,却意味着更重的任务来了,因为弟妹根本不懂养孩子,所以侄儿的一切都得她操心,而自己那时已有了四个孩子。从侄儿出生那天起,金秀平就带孩子睡觉,每晚要抱到弟妹床前喝三次奶,平时给孩子擦洗打包、调养料理等全是她的事,特别是哑巴弟妹突发癫痫溺水身亡后,对侄子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为了让这个孩子能永远记住大伯大妈的恩情,一位族长给他取了个家号“金石”,大名“郑敬伯”。小弟也一直视大嫂为最亲的人。一次患病,大嫂送他到医院,后叫母亲来陪护他,可小弟却对母亲说:“还是叫大嫂来照顾我。”可见在弟弟妹妹们的心目中,嫂嫂已成了最值得信赖的人。
言传身教,以德育人。金秀平共育有三女一男,她对子女既疼爱又严格,注重言传身教,自身的优良品质对子女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三个女儿已出嫁,她们秉承了母亲勤劳贤惠的美德,孝顺老人、勤俭持家。郑宗柏高中毕业后返乡创业,通过勤劳致富,在公路旁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座小楼房,凭借交通、信息的优势做起了竹木及农副产品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和睦乡邻,克已为人。金秀平嫁到郑家四十多年来,不仅与丈夫相敬如宾,与家人和睦相处,与周边的乡亲们相处得更是融洽,从没跟人红过脸。哪里有事去哪里,哪家有事帮哪家。邻里有啥红白喜事的,都要提前和她商量,她善谋划、巧安排,什么事都替人考虑得周周到到。她还亲自帮人掌大厨,来在人前,走在人后。金秀平的为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她的家庭也已成了当地家庭学习的楷模。黄尾镇党委政府曾先后授予金秀平及家庭“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最美岳西人”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胡若红事迹简介
胡若红,女,出生于1973年,家住冶溪镇琥珀村。她通过捐肾救了丈夫的命,如今夫妻间换肾已有半年多,他们战胜病魔坚强生活,丈夫承包小工程,妻子打理茶场,还带头创办了村里的广场舞,舞出了自己的一片精彩,成为村民羡慕的精神榜样。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刘国际和胡若红是同村人,从小青梅竹马,谈婚论嫁时,因刘国际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胡若红父母起初不同意,后在她再三坚持下,说服了父母同意了这门婚事。婚后,丈夫对她疼爱有加,不让她干重活累活。为了使家庭过上好日子,刘国际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茶园经营,也做些小型水利工程,日子也越过越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元月份,刘国际身感喉咙不适,到医院查出声带息肉,做了切除手术。但术后身体炎症一直存在,出现血压高、全身乏力、头晕等症状,后来检查被诊断为肾衰竭。而胡若红坚定信心,带着丈夫奔波于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看病治疗。2013年初,刘国际被确诊为尿毒症末期,随后每天面临着透析带来的痛苦,效果却不明显。后来胡若红听说只有换肾才能救丈夫的命,只要血型合适,夫妻也可以捐肾。她偷偷的去做检查,发现血型与丈夫相配,便毫不犹豫的提出捐肾给丈夫。听到妻子的决定,刘国际强烈反对,但胡若红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正如她坚持嫁给刘国际一样,她愿意为这个家、为自己心爱的人付出一切,“选择你,就同患难、共幸福,”妻子对丈夫说,夫妻俩情牵彼此。2014年1月6日,手术在安医大一附院成功完成。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对妻子的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丈夫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在医院住了20多天,夫妻俩人病情稳定便出院了。术后,刘国际定期到医院疗养,胡若红因捐肾后体质相对较差,回到家后也再慢慢调养,半年后,夫妻俩已恢复的差不多,性格开朗了,精神越来越好了,常常是笑容满面。
现在,刘国际依旧承包一些小型工程,胡若红带动村里妇女每天傍晚跳起了广场舞。胡若红的心声正如歌里所唱得“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
孝老爱亲-闻春红事迹简介
闻春红,女,出生于1963年,家住来榜镇横河村吴老屋组。她是个孝敬公公,友爱兄弟,倍受邻里称赞的好媳妇。她还主动收养了一个孤儿,视同己出,悉心照料。她的行为受到人们广泛的好评。今年被评“最美岳西人”。
她无微不至照顾残疾堂哥。闻春红26岁嫁入吴家,丈夫兄弟四人,公公、婆婆、奶奶三位老人,还有一个三级腿残、患有肝病的堂哥。当大家犯愁谁负责赡养堂哥时,她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带他。当堂哥生病时,她就用轮椅推着堂哥四处求医问药;当堂哥卧病在床而其他兄弟怕传染时,她毅然不离不弃地守候在堂哥床前,亲自喂药,做可口饭菜,无微不至的照顾他。 “连我都做不到这样。”闻春红丈夫自愧不如。
她义不容辞伺候病中公公。堂哥死后,见老三夫妇因为生计,无法照顾公公,闻春红又把公公接到自己家中。因老人自幼患疝气,每逢变天便旧病复发,疼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闻春红见此情景,便同丈夫商量把老人送进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一日三餐闻春红都是热汤热水地伺候,生活虽然艰难,她还是尽最大努力,让公公吃饱吃好。家里每次买了肉,买了稀罕东西,她和丈夫都舍不得吃,让公公多吃点。经过闻春红的细心照料,八十岁老人的身体现在硬朗得很呢!老人逢人便夸他二媳妇贤惠,不是亲生胜过亲生。
她尽心尽力抚养村中孤儿。在横河村吴老屋组,有一个孤儿名叫林青,他自幼父亲死亡,母亲患精神病离家出走,爷爷奶奶相继去世。闻春红看到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就遭遇这样的变故,万分同情。她毅然去找村长要求收养这个孩子。她把小林青接到家中供孩子读书,抚养他长大,孩子大了,为了感恩,逢年过节都会寄点钱给她补贴家用,她便一笔笔的为他攒了下来,去年全部拿出来帮他在来榜供销社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她谆谆教诲儿子成材。闻春红独生子,满怀献身国防的豪情想去军营锻炼自己并报效祖国,一开始,面对艰苦的环境,儿子想打退堂鼓,闻春红总是疏导儿子,通过千里电波鸿雁传书鼓励儿子勇于面对人生的艰辛。母亲的谆谆教诲、一封封书信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进的路。去年传来“优秀士兵”的捷报,闻春红喜极而泣。
敬业奉献-秦艺莲事迹简介
秦艺莲,1958年生,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岳西县政协委员,安庆市音乐舞蹈理事,安徽省音乐舞蹈协会会员,安徽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我愿做一颗文艺的种子,在深山开出绚丽的花”
2014年8月8日,艺莲终身难忘的日子,看着来自全县27个代表队近500名队员身着艳丽服装,踏着轻快舞步在县首届广场舞比赛中表演,亲自组织指导的南园健身队扇子舞《山海情深》获得一等奖时,她说:“我一点也不后悔年轻时的选择,情愿做一颗文艺的种子,在深山里开出绚丽的花儿”。艺莲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弹得一手好琵琶。1987年,她选择从六安剧团调到岳西剧团。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推广群众文化活动上,很多单位的文艺演出,都请艺莲去当指导老师,她总是热情、耐心的编排节目,不厌其烦的指导每个细节,她是当时重大节庆活动时的“抢手货”,每次听到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她总感到很快乐、很开心。
“她是全民健身的引领者,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雁”
1998年,艺莲从县剧团调到县文化馆,专门负责群众文化活动。1999年至2001年,艺莲在单位支持下,多次到安庆学习腰鼓、全民健身秧歌、中扇、长扇、双扇等舞蹈,回来后,她以广场晨练队为基地,推广全民健身秧歌。2004年,艺莲在滨河公司旁的一块空地旁成立了20多人的南园晚练队,她亲自去解决场地和供电的难题。2005年,她宣传、引导、推荐更多的健身骨干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了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现在,她带领的许多队员活跃在县城、乡镇、村部的各个晚练点,提升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艺莲的晚练队还积极参与全省桥牌赛开幕式、全县迎十八大露天晚会、县政协晚会、迎奥运冠军回岳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艺演出等县内外重大活动,获得广泛好评。“艺莲是咱们健身运动的引领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雁”,一位老大妈说。
人生因敬业而精彩,生命因奉献而灿烂
2010年4月,艺莲患上了结肠癌,在合肥10个月6次化疗的间隙,她筹办了滨湖明珠社区常青藤舞蹈队,她拖着生病的身体给大家指导,获得大家的尊敬与称赞。近几年,艺莲依然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活跃。2013年,她为县妇联组队参加市巾帼志愿者健身大赛,健身秧歌和广场舞都获得第一名,为县广电中心组队参加比赛,荣获市首届广场舞电视大赛第二名。2014年,为冶溪镇编排的舞蹈《挑花篮》被央视7套“全国农民新春联欢会”春节目摄制组选中并播放;为中关希望小学编导的情景诗朗诵《留守孩子变了样》,在全市比赛中获得金奖。 
敬业奉献-储德林事迹简介
储德林,男,现年52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关乡斗水村支部书记。
讲奉献,政治素质高,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致力于斗水村经济社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32年来始终如一的将村里事、百姓事当做自家事,为村里创下了百万固定资产。对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从不拖拉推诿,总是及时全面,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强,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2008年完成实施整推工作,整推了5口当家塘,维修了4条大堰,整修了群塘20口,解决了14个村民组人蓄安全饮水问题;为了提升广大村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加强生育观念改变的教育和辅导育龄妇女如何健康自己,健康育儿教育,村委会除配备授课器材外,于08年新建150平方米二层7间育龄妇女文化素质培训楼,造价近20万元,每季度为育龄妇女开班培训一次,大大的促进了村计划生育工作,为“村为主”机制实施打下了基础;建靓集镇,落实异地移民搬迁入居斗水新农村集居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落实异地移民搬迁入居斗水集镇的项目,于2010年10月征地48亩,做为斗水村新农村集中点,同年11月修通了长1公里,宽12米的新区水泥大道,于2011年5月将300户廉租房项目和新区办公楼、农民广场等项目进入到三通一平阶段,2012年5月新办公楼和300户廉租房建设主体完工。2012年11月底前修建了老屋至李屋,学校至象形,李屋至新屋,米坳至排形,县道至高屋,学堂至南山等10条9.7公里的通组路道路硬化工程,解决了近1000余人出行难问题。2013年将1700多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列入装修议程,可望10月搬迁入住。2013年力争将宋岭、店岭、小屋、滑石等近3.5公里土坯路实行硬化。
政治素质高,讲诚信,树威信,全心全意谋发展:由于作风正派,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为民办事,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主持村级全面工作中,一天到晚,忙里忙外,不顾家,不顾亲,一心扑在村里事业发展上。正是他的辛勤工作,使斗水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居住环境明显改变,村民素质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村级集体实力不断扩大,在多方面深受领导信赖,深受群众好评,连续三年得到县委、政府评为“十佳村主任”称号。
敬业奉献-程文胜事迹简介
程文胜,男,出生于1969年,店前水利站站长。从事基层水利工作26年来,他以一名农村水利工作者的朴素情怀和担当之心,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智慧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当初无悔的选择----水利事业。
1989年,从学校毕业后,程文胜就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村水利工作,承担服务乡镇的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2013年,任店前水利站长。店前水利站所辖的店前镇、冶溪镇属岳西县偏远乡镇,既是农业大镇,也是水利重镇,河流、水库、水电站、山塘数量居全县之最,所以,无论是水利建设还是防汛抗旱工作任务都很艰巨。
2004年7月25日,他对店前镇余山水库巡查时,发现水库大坝内坡有一塌陷坑,且坝基渗漏,水库水位较高,当时险情十分严重。他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县防指及政府领导,通知水库座落的杨胜村负责人立即组织水库下游受威胁区人员转移,安排水库管理人员开闸放水,实行空库运行,确保了水库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3年7月7日至8日,店前、冶溪两镇普降大到暴雨,一时间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汛情灾情十分严重。程文胜迅速穿上雨衣骑着摩托车赶往受山洪威胁的朝阳组,经过S211省道中心村河西路段时突然山体滑坡,人与车同时被冲倒,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屈服,并迅速赶到该组组织群众立即转移。其中吴翠连、吴梅香、王一连三户孩子全都外出务工,只剩老人在家,在安排他们转移时,老人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都没事,怎么就出现了问题,我就是不走。经过程文胜反复耐心劝说才转移,然而,傍晚听说老人又返回家,由于降雨还在继续,他再次来到朝阳组将老人转移。晚上11点险情发生了,山洪沟决堤,朝阳组瞬间一片汪洋,老人家的瓦房倒塌,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近两年来,在店前水利站服务区内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有:冶溪镇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店前镇集镇供水工程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在工程建设期间,无论假节日,还是工作期间,程文胜每天骑着摩托车在店前、冶溪两镇水利工程建设工地来回穿梭,每天少则60公里,多则100多公里,参与工程测量放样,实施质量监督,协调施工环境。正因为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干,他所参与实施的工程都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助人为乐-王华事迹简介
王华,44岁,县奥翔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义工联盟理事。他经常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为众多身陷困境的家庭带来希望。近3年来,他参与公益行动上百次,个人捐资近20万元,曾获“安庆好人”、“最美岳西人”称号。
王华做公益,出手很大方。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王华的一生。2011年,王华在承包毛尖山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门前水泥路工程时,结识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磊,在刘磊的引领和感召下,他走进了义工联盟这个爱心大家庭,并与公益事业结下了一份深深的缘。随后,他立即向留守儿童和五保老人捐出了第一笔善款3000元,接着,向金山小学捐款3000元,到关畈村走访困难户捐款5500元,向响肠镇贫困学生捐资5500元,向义工联盟捐赠2000元作为公益基金……
副业成主业,他用上了全部心思。温泉镇汤池村15岁的陈子龙,和身患肌源性肌肉萎缩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陈明元生活不能自理,陈子龙既要照顾父亲,又要上学。王华这两年里,经常上门看望陈明元父子(每次去,他都会带上米、食用油和一些钱)。现陈明元家两间土坯房已成危房,王华同其他义工商量,决定要帮助陈明元建两间新房子,目前,正在筹措建房的费用。王华有时甚至会丢下工程去参加义工活动。他的朋友都笑他“做起义工来,把副业当成主业了”。
结对助学,他做大爱的同心圆。王华在感觉几个人的行动还不够给力时,他开始走出义工联盟,与爱心公益联盟、山里人爱心联盟等组织进行合作,邀请外地爱心组织来岳西开展活动,把爱的同心圆越画越大。2012年,王华牵头在岳西中学开展大型助学活动,现场为100名寒门学子共发放助学金5万元、学习用品100份,此次活动他个人出资9000元,部分企业家还现场结对贫困学子,直到高三毕业。2013年,王华又在汤池中学组织为百名贫困学生捐资5万元的大型助学活动……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没有王华等一班义工的努力和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健康和幸运,谢谢这些好人!”说起王华对她的帮助,张芳芳禁不住热泪盈眶。今年27岁的她,曾是一位有4年尿毒症病史的重病号。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面对高额的换肾费用,张芳芳一家一筹莫展。而王华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部分义工给她捐款7000元。另外,在王华等人的牵线搭桥下,肥东一位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全额支付了张芳芳换肾的20万元医药费,并为她提供创业加盟资金。现在的张芳芳,病情已经完全康复,并且有了一家自己的饭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帮助张芳芳的过程中,王华看到了爱心行动的巨大力量,也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在公益事业的路上,经他牵线搭桥,中关乡请寨村患尿毒症的大学生储江战胜了病魔,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秋千村患重病女孩刘云云募集治病费用,积极准备手术……
孝老爱亲-汪爱珍事迹简介
汪爱珍,岳西县头陀镇西美村人,在丈夫突发脑溢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后,她不离不弃,八年如一日的守候在丈夫身旁,用无微不至的关心,诠释着爱。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1984年,汪爱珍与比自己大2岁的小伙子王青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王青在头陀镇三井电站工作,1988年,汪爱珍开始在家门口开了个玻璃店做点小生意,生意比较红火,一年有2万左右的收入,过上了殷实的小日子。
2007年5月,丈夫是脑干出血,情况十分严重,在县医院治疗28天无果后紧接到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治。那一年,也正值儿子王煜中考,汪爱珍顾不上孩子。医生说至多只能活6个月,即使治好了也可能变成植物人,干脆放弃。亲戚朋友,包括丈夫的父母都劝她放弃。“放弃了丈夫,就等于放弃了整个家,放弃了我唯一的儿子,我不能这样就丢下他不管,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汪爱珍坚定的声音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2007年9月份,儿子王煜考取了重点高中,开学的那一天,儿子来到父亲的床前,哭着喊着“爸爸快醒过来,我考上岳中了!”这时,丈夫的眼睛里慢慢流出两行泪,突然睁开了眼睛大哭起来。丈夫王青虽醒来了,仍然和植物人差不多,全身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丈夫生病,家里总共花了一二十万,还欠下了亲戚朋友十多万。于是,汪爱珍变卖了家里的玻璃店,一心照顾丈夫。为了防止褥疮,她每隔2小时帮丈夫翻身一次,每天从吃饭、喝水、擦洗、按摩、吃药、大小便料理等等,从没落下过任何一个环节。有段时间,丈夫突然腹泻,一天要拉十几次,汪爱珍耐心的帮他一遍遍的换下脏衣擦洗。
那年儿子正好读高三下半学期,学习十分紧张,汪爱珍带着病夫去县城岳中旁边租了几平米的房子照顾儿子,租房子的钱由汪爱珍的三个兄弟承担。就这样,汪爱珍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直到儿子高考结束。2011年,儿子考取了安徽理工大学。
为了维持家庭开支,除种好3亩地外,还学着养鸡种菜,设法缓解家中的窘困作。为了挣点零用钱,她还偶尔卖点农家菜贴补家用。过度劳累使得当时只有40岁出头的她看起来比同年人苍老了许多,还落下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虽然日子十分艰苦,但当看到丈夫还在自己身边,儿子一天一天健康成长,我就感觉很幸福,即使再苦再累,我也值得。”汪爱珍笑着说。
助人为乐-彭岳北事迹简介
彭岳北,女,出生于1957年,家住来榜镇来榜村新华组。2011年9月,55岁的她,放弃晚年优裕轻闲的生活,来到榜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开展义务服务并义务兼任来榜综合文化站图书管理员(每周上班五天,不拿一分钱工资)。三年来,她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只知奉献,为关爱青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为传播先进文化,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关怀留守儿童。每逢中午或节假日,来榜镇留守儿童活动室都坐满了留守儿童和中小学生。彭岳北总是不厌其烦地辅导、陪伴他们做作业,与他们一同玩游戏,指导他们阅读,象亲生妈妈一样关怀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交心谈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许多留守儿童不愿对祖父母或外公外婆说的话,都向她倾诉、求助,以求得心理平衡,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资助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彭岳北虽不拿一分钱工资,却经常自掏腰包为贫困留守儿童和孤儿买吃买喝,买生活用品,甚至为留守儿童入厕擦纸,曾连续四年资助来榜村三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上学,许多留守儿童对她比对自己的母亲还尊敬,还亲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对她讲。
义务加强图书管理。积极引导群众、学生和留守儿童看书、学习,提高科技文化知识,认真做好图书借阅、登记、上架、整理、归还工作,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孝老爱亲-杨智君事迹简介
杨智君,男,15岁,姚河中心学校八年级学生。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病贫穷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患有心脏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奶奶年老体衰,全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瘦弱的母亲身上,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可小智君从小就坚强乖巧、生活节俭。他把爱心献给家庭、把孝心献给长辈、把信心留给自己。
2010年春,他在父母打工的浙江萧山一所学校读书。一天,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当地的医院,母亲因工厂交货在即抽不开身,10岁的小智君只得承担起陪护的重任。他像大人一样为父亲请医拿药,端水喂饭,甚至接尿倒屎,且毫无怨言。等父亲熟睡后,他才在病房的床头橱上做会作业,实在太累了,就在父亲的病床边打个盹。看着他日夜忙绿的身影,日渐消瘦的脸蛋,父母潸然泪下;病友们无不啧啧称羡,夸他不愧是个“小男子汉”。后来,父亲转回岳西住院治疗,母亲也跟着回来服侍,小智君只身一人继续留在浙江读书、生活。他还经常打电话安慰生病的父亲,关心心急如焚的母亲。
为了让父母更好地打工赚钱,小智君五年级时毅然从外地转回,随祖父母读书生活,也就是从那时起,小智君开始自强自立。他不但学习上自觉刻苦,从不让祖父母操心,生活上自己动手,很少让父母代劳,而且还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
2011年秋,祖父杨贤进在放牛时跌破了头,流血不止。小智君得知消息后,从学校径直赶往出事地点,他先果断地撕下自己的外衣袖子,替祖父就地包扎好伤口,再半背半拖地把祖父弄回家。紧接着一口气跑完1.5千米山路请来乡村医生,同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事后,从乡村医生那里得知,要不是小智君赶到及时,措施得当,祖父很可能因失血过多而发生生命危险。在祖父疗伤的一个多月里,小智君一有时间,就帮祖父按摩身体,陪他聊天,还利用平时省下来的压岁钱,买肉和鸡蛋为祖父滋补身体。祖父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时常被感动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为了学会烧饭做菜,他手上没少留下烫伤和刀疤;为了帮祖母讨猪菜、煮猪食、喂猪,他身上时常留下猪食的污渍;为了帮祖父放牛,他曾多次没吃早饭饿着肚子上学。现在,他不仅会烧饭,做简单的家常菜,还会洗碗、洗衣;不仅能浇菜劈柴,还会购买生活日用品。
小智君在外地读书的几年间,学习成绩一直不十分理想。自2010年转学回家乡后,他从此格外勤奋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小智君每次考试都是该年级的前五名,同时,在学校组织的作文、数学、演讲等竞赛中也获得了奖励。2013年荣获“最美岳西人”称号。
孝老爱亲-汪汉斌事迹简介
汪汉斌,34岁,青天乡供电所电工。他有一位叔叔汪正帮,70多岁,天生聋哑,体弱多病,无儿无女,从汪汉斌识事时起就同情这位不能说话的叔叔,经常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003年的一次意外摔伤后,导致60岁的汪老生活不能自理,原本汪老可以到敬老院度过晚年,但汪汉斌考虑到养老院老人多、护理人员少,汪老身体又不好,不忍心让其受苦,于是与妻子商量,顶着被家人埋怨和兄弟间闹分家、邻居说闲话等压力,毅然地将汪老接回家照顾直到现在。
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老人无规律的生活,不讲卫生的习惯,咿咿呀呀的叫喊,汪汉斌夫妻俩从不嫌弃,象对自己父母一样照顾他,帮他整理房间、洗衣、打扫卫生,定期督促他洗澡、带他理发,平时老人生病了,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在夫妻两人的关心引导下,渐渐的老人衣着也干净整洁了,脸色红润了,人也精神了,逢人便高高兴兴咿呀呀叫个不停。
 2012年10月1日傍晚,汪老突然呕吐不止,脸色苍白,不时用手捂着腹部,汪汉斌见状,立刻将老人送往乡医院,最后因病情严重,被送至市立医院就治,被确诊为“肠梗阻”,当夜手术。因送医及时,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住院期间,汪汉斌夫妻二人轮班护理。尤其在汪老大便通畅后,大小便没有规律,俩人每天要为老人端屎倒尿、擦身体20多次。为给老人加强营养,夫妻俩每天特意从饭店买一些补充营养的汤水,而自己每天只吃五六块钱的医院食堂饭菜。汪汉斌夫妇俩无微不至服侍老人的善举,感动了医生、护士及同病房人家属,大家纷纷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手术后,汪老双脚发抖,双手下垂无力,生活难以自理,身体也每况愈下。又因一次意外的摔跤,头部缝了好几针,因对药物过敏,人昏迷,大小便失禁。为此,汪汉斌妻子专门在家服侍他,每天帮他擦洗、翻身,一天要换几次床单、换几套衣服,有时她自己身上糊了屎尿也无暇顾及,没有一丝埋怨,更没有嫌弃念头。
 如今汪正帮老人身体更差,走路摇晃,双手举不起来,饭量也少了,心理及身体状态相当于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每天家里必须有人看管。无奈之下,汪汉斌妻子放弃在外打工,专门在家服侍他。每天夫妻俩像服侍一个幼儿一样,早上帮他穿衣、洗脸,一日三餐协助他吃饭,上午下午扶他到外面走走转转,锻炼身体,晚上帮他洗脸洗脚,脱衣睡觉。怕老人双手萎缩,经常还要给他双手做按摩。如今在汪汉斌眼里,汪正帮已是家里不可或缺的成员,为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身为晚辈应尽的义务。
10多年来,汪汉斌凭着一颗爱心,一份责任,一份坚持,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不离不弃、精心照顾这位叔叔,他的爱心、善举感化了家人,也感动了当地一方人。2013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助人为乐-刘节焰事迹简介
刘节焰,43岁,菖蒲中学教师,家有70多岁的母亲,爱人没工作,儿子正在读高中,自己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常年需要住院治疗,生活压力大,但他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坚持“化缘”,筹措了数十万资金,帮扶贫困学子圆梦大学,救助重症患者延医治病。
学生王厚友家住岩河村河东组,母亲先天聋哑,父亲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徒四壁,生活困难。但厚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刘老师一直在经济上默默帮助他。他还找到时任岩河乡党委副书记的储昭柱,详细介绍了厚友及其家庭情况,储书记很感动,承诺资助厚友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的学习费用。厚友读高中时,刘老师多次到学校探望,拿钱给他买校服和补品,与他谈心,关心他的学习与成长。厚友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大学,后来又在上海财经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如今在上海朴道投资有限公司任职。
学生严菲患白血病多年,父母务农,为给严菲治病,家中早已债台高筑、艰难度日了。刘老师在再一次探望严菲时,得知她急需一笔钱进行自体移植手术来挽救生命,他心急如焚,立即多方募得救命善款20500元,严菲带着这些爱心善款住进安医附院,进行了手术。现在,严菲已经完全康复,成为了一位快乐开朗的阳光女孩......
2013年,刘节焰老师在县中医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期间,无意中得知中关女孩刘云云身患肾衰竭,生命垂危,亟待救治的消息。看着一朵将要凋谢的花儿,他寝食难安,立即捐出善款500元,并为她筹得善款13000元。
2007年暑假,刘节焰老师和高中同学在山城岳西聚会,提议出资成立助学基金,并一致推选由刘老师负责组织使用这项贫困学生助学资金。到目前为止,刘节焰和他的同学基金会已资助学生30多人次,受助学生遍布全县大多数乡镇,资助金额已达十多万元。
2013年9月8日,岳西网以“教师节特别策划:爱心如水,源远流长”为题,报道了刘节焰老师的爱心事迹。该报道很快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亲戚、朋友、同学、学生、熟人在看到报道后,都给刘老师打来了电话,表达了他们对刘老师爱心活动的支持和对他的深深敬意。
助人为乐-刘百清事迹简介
    刘百清,男,出生于1973年,毛尖山乡红旗村太阳组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因年幼家贫,让他深知贫困人家的痛苦,长大后的他,总是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尽自已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邻居家的顶梁柱。邻居刘会华,一家六口人,兄弟两人性格忠厚,其老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弟妹患有神经病。刘百清几十年如一日地帮助他家,,刘会华一有事就请他帮忙,如盖房子,小孩生病等。
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20岁那年,家门口有对婆媳关系搞不好。有一次亲眼看见老婆婆投河自尽,立即飞身就把她拉了上来。有一年正月,他到主簿亲戚家拜年,看到路上一个农民骑麾托车撞上护栏,头上和手上血流得可怕,已经不能动了,但是还有意识,十几辆车经过,却没有一辆车停下来看一眼,随行的岳母和孩子担心万一管闲事反而被讹怎么办,刘百清想生命可贵,救人要紧,通知了他的家人和医院,直到伤者被接走才放心的离开。太阳组有两名五保户,名叫刘会喜、储菊花,这两个五保户常年受刘百清照顾,生病了就是刘百清的事,除此之外,刘百清经常免费送柴禾上门。
他把公家事当成自家事。本村与石关乡象形组的道路原是一条狭窄的道路,为使人们出入石关方便,为修条宽阔平整的路,他组织40户群众集资,自已一起修路、打眼,很快一条4米宽的平平整整的路就修起来了,除掉自筹资金后工程造价还差2.2万,他丢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用了三年时间在外打工挣得的钱还清了所有的债。2007年,刘百清承包了红旗小学,可是一下子钢筋水泥涨价,一下子亏掉7万,但是他还是借钱付清了工人工资。去年腊月二十四,红旗村发现火点,他就第一时间上山,不管深夜三点五点,一直到火种熄灭才离开。
助人为乐-吴德义事迹简介
吴德义,男,出生于1966年,家住白帽镇南庄村白楼组。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2013年10月5日正值国庆放假期间,白帽镇余河村河堤上三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游玩时有一人不慎落水,另两个小孩见状施救也纷纷掉入水中,“有人落水啦!赶快救人啦!”一名路过老人发现险情后,立即大声呼救。
当时,吴德义正在附近工地上干活,他听到呼救声后,意识到有人落水遇险,赶快向出事现场跑去,到达现场后,吴德义看到落水小孩身体已经开始下沉,水面只露出小孩两只惊慌舞动的小手。“救人要紧!”吴德义没有半点犹豫,衣服都没来得及脱,迅速跳入水中向小孩游过去,用力托住小孩的身体,将其拉出水面后游向岸边。“小孩被拉上岸后,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只知道用手指着河里”,吴德义说,当他转过身看向河里的时候,河面上已经漂起了另一个小孩的身体,吴德义迅速再次跳进水中救起另一小孩时,该小孩因喝进了大量的河水已经昏迷不醒,吴德义在对其进行简单施救时,先前救上来的那个大一点的小孩说,“叔叔,快,快,水里面还有一个人”,吴德义赶忙把昏迷小孩交给闻讯赶来的居民,再一次跳入水中搜寻,但由于河水浑浊,再加上水底泥沙太厚,还沉浸了大量的树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还是没找到另一个小孩,这时河岸上闻讯赶来的群众,也纷纷跳入水中进行搜捞,通过众人努力摸索,终于在泥沙中找到另一名落水小孩,但不幸的是,该小孩因落水时间太长已停止了呼吸。
当有人问起关于这次勇救落水儿童的事情时,他说:“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只想尽快救人,再说,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也很遗憾没有救起另外一个孩子。”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热情、爱心为村民们默默无闻的做好事,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赞扬。
助人为乐-李文华事迹简介
李文华,安徽泓岳生态农林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岳西县政协委员,岳西县湖乡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理事长。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为老幼病弱排忧解难
左手致残的李林节在泓岳公司上班,李文华安排他到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养鸡技术。现在,李林节将感恩之心化为动力,尽心尽力养好合作社的土鸡。在湖乡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像李林节一样有残疾或困难的员工很多,都是李文华招进来的。
京竹村储建华是家里的主劳力,可近两年肌肉萎缩折磨得他欲哭无泪,啥事也做不了,还要靠药物维持。作为同乡的李文华得知消息后,深知储建华家老弱病残人员过多,多次丢下手里的工作,深入其家嘘寒问暖,连续两年扶贫济困,资金累计达5000元。
斗水村黄树组王业节因白血病花光家里的存款,并四处借钱治病,早已债台高筑。李文华得知消息后,现场捐资4500元,只可惜后来王业节病情恶化,撒手西去。
为贫困学子雪中送炭
2013年8月,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常年生病的店前镇徐良村査达润同学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本是值得庆幸的事,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正当査达润一家万分纠结的时候,李文华得知消息后,当即拍板每年提供4000元,直到査达润大学毕业。
为社会公益事业慷慨解囊
2013年1月,李文华个人出资16000元捐赠给中关乡困难群众。
三年来,李文华救助社会特困人员20余人,资金累计达10万元;捐资修村级公路1万元;赞助全民健身运动4万元;赞助县书法协会3000元,县文联3000元;为合作社周边群众684人购买医疗保险,金额达14万元。
2011年李文华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县公安警风警纪监督员,并荣获中关乡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企业先后荣获“安徽省林下经济示范点”、“安徽省林业示范合作社”、“安庆市优秀农民合作社”、“安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岳西县优秀农民合作组织”等荣誉称号,《安徽新闻联播》、《安徽日报》、《岳西报》均对李文华和他的企业做过报道。
助人为乐-储昭贤事迹简介
储昭贤,出生于温泉镇东营村旧营组一个朴实、勤恳的农民家庭里,现任安徽聚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通过二三十年的创业,他先后创立县禾得利化肥公司、县团凸山茶叶专业合社、安徽聚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如今他拥有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以上的两家公司和一家合作社,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他,富不忘乡邻,财富回报社会。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
基金助学,博爱无疆。2012年8月24日在“与爱同行,圆梦行动”大型公益晚会上,他捐资5000元用于救助我县贫困大学生;2012年8月27日,储昭贤向考取大学王江梦捐款2000元,同时承诺,帮助王江梦解决四年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困难问题,每年向王江梦同学捐款2000元,解为其购买新衣服2套,放假期间安排王江梦到公司上班;2013年9月4日在毛尖山乡,安徽未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其它3家企业共出资9000元资助考取大学的吴秋霞和储芳瑛两位。
扶危济困,奉献爱心。2013年,永胜组村民储双运中年丧夫,家有一女尚幼,生活困难,储昭贤得知后,立即安排储双运到茶厂上班,并从生活、工资各方面给予照顾,同时吩咐茶厂负责人,今后用工多安排她;2012年冬,储昭贤等3人来到温泉镇东营敬老院,捐赠价值300元棉袄50件,总计15000元;储昭贤得知温泉镇解放村胡发财患白血病后,陆续捐款25000元,还捐款给东营村的胡应龙(因其小儿子患尿毒症);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他个人拿出1600元捐往灾区;玉树地震个人捐款1500元,并动员亲朋捐款。
几年来,储昭贤同志在扶贫济困,基金助学上面,不完全统计捐资近10万元。很多捐款他都记不清了,虽然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他始终坚信,会在这条爱心道上继续走下去,用微薄之力,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助人为乐-范建胜事迹简介
范建胜,女,出生于1957年,县图片馆的一名退休职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今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她,13岁进入县剧团,一鸣惊人,成为舞台当之无愧的主角。35岁,转行到图书馆,勤学专业,用心服务读者。55岁,退休不下岗,她走村串巷忙辅导,走在全民健身最前列,以社区和乡村为基地,在秧歌、广场舞、太极拳、木兰扇剑的舞台上,满怀“夕阳生辉映岳西,老有所为作奉献”的豪情,演绎了助人为乐的生动事迹。
20余年的免费舞蹈教练,情系全民健身。90年代初,在一批健身爱好者的要求下,范建胜开始教习木兰拳、太极拳。1995年,她牵头组建了我县第一个广场晨晚练健身点。此后,县城的健身点逐渐四处开花,范建胜这个舞蹈健身教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年来,风雨无阻,除了生病、出差,几乎每天在各个晨、晚练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引导着群众锻炼。近些年来,在县体育部门的支持下,她在县城的东西南北各社区,精心组织,打造了十几处晚练点,吸纳健身爱好者千余人,她还经常下乡到村、镇、基层社区,免费指导科学健身方法,普及推广各类健身项目,足迹遍及全县大部分乡镇。
组织健身表演,展示健身成果。除了义务指导健身锻炼,范建胜还走上前台,组织、指导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和每年的全民健身日表演展示大会,向全县乃至省市展示健身成果和岳西风采。自2006年起,她个人、她所带的团队及她指导的节目在省、市等获得的奖项不知其数,她编排的舞蹈甚至还在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和农民春晚播放。2013年,因健身指导工作成绩突出,在安徽省“体彩杯”“千百十”社会体育指导员评比中,范建胜被评为全省“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
范建胜经常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思想上不能退,对党的信仰不能退,要多做一些好事,多献一份爱心。”韶光飞流,岁月易逝,而范建胜舞出来的人生,抒写出暮年豪情、不老青春!
助人为乐-储昭华事迹简介
储昭华,男,出生于1964年,和平乡西溪村人。30年前,年仅18岁的储昭华放土炮时,不慎被炸伤,永远失去了双手和一只眼睛。
此后,储昭华靠收购中药材,做小生意维持生活。由于勤奋,他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略有积蓄。2000年,在乡政府和村委会支持下,储昭华和8个残疾人集资1.5万元,联合办起了食品厂。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一年后食品厂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连本也搭进去了。储昭华又把自己做小生意的所有积蓄2万元全拿出来,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厂子再次亏空。储昭华发誓累死饿死也要创出自己一番事业。不久,他又听到不幸的消息:厂子倒闭后,有两位身患残疾的伙计亡故了。
“办个作坊养活自己和这些难兄难弟”成为储昭华坚定的信念。他找到和平乡信用社,寻求贷款。被他的精神和执著所感动,信贷干部破例贷给他3万元。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期望,储昭华只身来到北京找到中国酿酒协会,免费得到一份酿酒的技术资料。他买来一套小型设备,召回以前厂里的残疾工人,一个作坊式的纯粮食酒厂开张了。
为充分利用酒糟,储昭华同时办起养猪场。经过十几年奋斗,他们年酿酒20吨,存栏种猪78头,育肥猪300多头,年产值100多万元,还安排了137名残疾人就业。
储昭华日子好过了,可他一刻没有忘记那些困难的残疾朋友。他将自己的仔猪以低于市场20%到30%的价格,送上门供残疾人养殖,出栏后再还本,免费提供猪吃的高蛋白专用草种,并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和卫生防疫服务。至今全县共有200多户残疾人领养了1495头仔猪或小母猪,每户增收6000-12000元以上,实施该项目储昭华的仔猪收入每年少了20多万元,他春节前都要拿出3000元酒、猪肉和现金慰问几户贫困残疾人。
2009年2月,储昭华荣获安庆市残疾人创业之星称号,他的酒厂和养猪场被省残联批准为“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2011年6月被授予全省“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2012年5月被授予全市“自强模范”;2014年荣获“安庆行业·爱残扶残好人”和“最美岳西人”称号。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来榜网专题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