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来榜网专题 

安徽日报:岳西小桑枝串起大产业

  (安徽日报记者 胡劲松)大棚内成千上万支白色的营养棒上长满了一朵朵饱满鲜嫩的黑木耳;附近的标准化厂房里,一些工人正在桑枝粉碎车间、高温除菌锅炉前忙碌,一些工人正在将粉碎后的桑树枝装袋制作成袋状的营养基。11月19日,初冬季节,记者在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桑枝食用菌基地看到,采用科技手段,小小的桑枝串起一个大产业。

  "我们实行‘技术服务+种植基地+贫困户+保护价回购+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方式,小桑枝正串起一个大产业。"基地负责人吴松青介绍。  岳西县蚕桑生产规模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来榜镇更是全省蚕桑第一大镇,全镇桑园面积有13000亩。来榜镇及周边每年都有大量桑枝被修剪。因为找不到大规模应用的途径,这些桑枝都被农民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环境。

  然而,人们经试验发现用桑枝种出来的木耳泡发率高,耳片厚实,胶质丰富,富有弹性。专家介绍,桑树枝还含有号称植物胰岛素的脱氧野尻霉素,可以有效降血糖。经检测,桑枝木耳中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水平很高。在了解到桑枝对栽培食用菌的特殊作用后,2013年,吴松青回到家乡来榜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租用当地50多亩田地,探索采用桑枝条培育桑枝黑木耳。  吴松青介绍,每年生产20万棒黑木耳要用掉40万斤桑枝。基地以30块钱一百斤收购桑树枝。村民平均一亩桑田每年能增收500块钱。  关河村村民杨晓春去年共收了2000多斤桑枝,卖了600多元。同时,当地群众还在生产基地从事采摘和田间管理工作,每天收入在一百元左右。一年下来,小小的桑枝基地就能给村民额外带来几万元的收入。"过去当柴烧。现在都烧上了煤气,当柴都用不上。正好用来种木耳,真是一举多得。"杨晓春说。  现在,吴松青采用最新的液体制种、接种技术,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工艺,不仅用桑枝种上了木耳还拓展出桑枝香菇、天麻等系列食用菌产品,年产菌棒300万袋,产值1800万元,在8个村建了13个生产基地,带动250户贫困户、600户农民脱贫致富。  "山泉水浇灌,不打农药,不施加生长素,自然晒干。现在通过网络销售,这些食用菌供不应求。今后种植规模还会扩大,小小桑枝一定会结出更多的致富果。"吴松青说。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来榜网专题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