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文化旅游 

千年来榜镇

  千年来榜镇

  

  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其坐标是东径——度,西径——度,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正宗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山中有寨,名曰:桃园寨、马园寨、磨子寨、罗汉寨、六甲寨、牛马寨、四顾寨。河有支流:名曰:来榜河、宝纛河、关河、羊角河、横河,听听地名,便知其景美境幽,画意诗情。小镇自古文气馥郁,代有高人,当地知名古典诗人多枝松风先生将本镇地名串成一联,妙趣横生。联曰:

  

  关河冷暖,枫树霜红,斑竹丛中窥来榜;

  

  黄泥炎凉,清潭水绿,马园寨下看花墩。

  

  来榜镇之古,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就在来榜镇政府所在地的后边,有一万多平方米的黄泥土墩,那是个了不起的古文化遗址,《岳西县志》载其名为“黄泥古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土著文化。四千多年了,天荒地老,磨洗愈新。

  

  来榜河的地名有个来历:传说河东鹊踏石的姑娘汪修竹与河西团包井的书生刘又生,自小有婚姻之约。后来刘又生赶考得中“榜眼”,而此时汪修竹因病而逝。书生回乡完婚,闻此噩耗,誓不再娶。后人为纪念这位多情有义的榜眼,遂将地名称为“来榜”。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由千年古镇延伸出四条古道:向东南通往潜山、安庆,向北通往霍山、英山,向东北通往舒城,向南通往太湖县、黄州。来榜街东临钟形山,沿河而建,曲折600米,街道宽阔,店铺如林。来榜镇从南宋时起便有百姓集居于此,至明代渐成街市规模。太平年代古镇有各种作坊40余家,金货店20余家,以及批发部、酒店、饭馆等。从前,英山、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本地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市声喧哗,白日里,人流不断,车马辚辚;夜晚间,旅店暴满,灯火通明。在此经营的商家主要有徐、汪、朱、储、刘、余、吴、王、沈、张等数十姓。

  

  每年正月,古镇都要戏龙灯。从初一到十五,一天不拉。那时节,街市上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人潮如涌,各种彩灯开路,龙灯居中,踩高跷、划旱船、唱小戏的殿后。玩灯的队伍在各店铺门前起舞、吹打、演唱……

  

  明清以来,来榜古镇就是政府机构的驻地,因此古镇的驿站亦极为重要,每天都有快马疾驰,邮差投递。明清时期盐业归官府经营。在古镇的十字枢纽处,官府设有盐卡子衙门,专门管理来往盐业运输,因此来榜街以上地带称“衙头畈”。因为古镇的商业发达,在此又产生了护商团队。来榜商团,闻名数县。

  

  来榜河有个传说数百年的民谣:宝纛河的彭江(gang),抬着斑竹畈的死猪羊(朱杨),捧来榜河的徐汪,去祭横河的储刘王

  

  除了古墩遗址,有族史记载的来榜最早的居民当数斑竹程家。来榜镇程姓有两支,都是歙县篁墩程元谭的后裔。东晋初年,程姓南渡中原,新安太守程元谭因勤政爱民,政通人和,晋元帝赐居新安郡歙县篁墩村。南宋,篁墩后代山东副使程伟(号梅轩)——徽州休宁县柳塘街人,来到潜山县,经清河港、清风岭,驻足上清斑竹畈。程氏人丁兴旺,裔孙遍及数县。程伟卒后葬于来榜斑竹畈五棵枫下。程家请一朱姓在此种田护坟,程姓每年前来上坟的人,朱家都要记录在册。此举沿袭至今。朱程两家的这本账簿,世间无第二,称得上国宝级文物。

  

  斑竹畈五棵枫程家有个“孝子开路单”的故事,传播潜、岳、怀、太、霍数县:五棵枫程家有母子二人,父亲早故。因为一点误会,母亲要状告儿子,却又不识去潜山县衙的道路。这儿子是个大孝之人,为顺从母亲心愿,遂开出一份去潜山县衙的路单,沿途地址尽在其中:“斑竹畈,五棵枫;清潭庙,好大钟;黄沙岭上望天堂;朱屋衙前到响肠;板桥前头是沙岭,手巾挂在五星庙;水晶崖下是割肚,大关过了听水吼;芭茅街、清河亭,瘦牛跑上思茶岭;猫儿衔水换三肩,白水悠悠五塘堰;九井西风野人寨,八里沙河到县边。”知县在审清案情后,为旌表其子孝行,在县城四牌楼造了一座孝子坊。这个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来榜镇三河坪另一支程氏也是篁墩后裔。程元谭二十世孙程文英迁居河南博野,传九代孙程纲,于元朝至元二年(1336年)徙居潜山县王河程家井(有京剧鼻祖程长庚),裔孙程同三徙居休宁县;休宁程世发于清朝顺治年间迁居岳西县来榜三河坪。至今370年。

  

  来榜三河村有余氏宗祠,所在地名羊角河余家宕。宗祠背倚青峰,层峦迭翠;堂前溪流环绕,紫峰如屏。祠前虎形山下安息着抗元英雄余四十。宋末元初,余四十官居总辖,响应文天祥丞相号召,起兵抗元;南宋景炎二年与元宣武将军齐秉节战于黄州,因援绝立孤,被斩于阵,为宋室尽忠。余将军生有六子,为逃避元廷追杀,兄弟六人背负父骨,潜往大别山区,将父亲安葬在上清羊角河虎形山下。葬好父亲后,兄弟洒泪而别,六人以羊角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余真一居黄沙岭下朱屋庙;余真二居潜山县官庄。余真三居霍山黄梅河;余真四居潜山余家井;余真五居司空山下银河;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如今,每年清明时节,鄂、皖、赣的余氏后裔纷纷前来余家宕先祖祭奠忠魂。

  

  来榜河徐家,是江西凰冈镇大太公徐密的后代。元朝末年,徐密后裔武举人徐万三,任安庆守备,后定居潜山县城。清初,徐万三后代迁居潜北来榜河(今岳西县)。来榜河徐氏族望人兴,有几座徐家老屋、徐家新屋、徐家中屋,还有花园塝。来榜河徐自英任松江县令;徐喈为清朝同治壬戌科举孝廉方正,殿试一等一名;徐仙侣任潜山县抗战事务副主任;徐高挛任冯玉祥部少将旅长;徐高挚任民国抗日部队上校。民国雕刻艺术家徐道发,执业于霍、潜、岳、太数县,其作品至今保存于来榜镇余氏宗祠、和平县储氏宗祠、朱屋庙吴氏嘉庙等建筑中。来榜河商团历来由徐氏家族出任总管。今天来榜徐氏后裔依然人才如林。

  

  汪氏历来为来榜镇大族,始祖为隋唐时期徽州人民敬爱的太阳神、统领六州的吴王、唐高祖敕封的越国公——汪世华(又名汪华)。汪华第七子汪爽的直系后裔有四支迁徙来榜河。

  

  元朝末年,徽州府婺源县鳙溪汪祖三随父迁居桐城,复迁潜山铁锁塘,其孙是明初洪武年间任南京户部户徭的汪德铭。汪德铭生子思诚、思义、思让、思常。老四汪思常,于明朝初年迁居来榜马园寨。汪思常生有五个儿子:镇、铃、镕、镜、铸,后代在此生息繁衍。战乱年间,汪思常后裔为防盗自卫修筑了马园寨。马园寨位于来榜与五河镇交界的高山。寨顶平旷千亩,寨墙蜿蜓六里,东、西、北有石头寨门,气势雄伟,万夫难开。山寨景点有:二亩水塘、雄狮山、鹰窝崖、戏子坪、练兵场、红石崖、镜子石、长毛坟,红军屋,春日山花遍野,冬天松涛怒吼。

  

  汪德铭次子汪思义,乐善好施,明正统七年,安庆六县大旱,饿殍遍野,思义捐谷5000担,朝廷旌表为“义民”,于县城南门赐建“旌义坊”。汪思义生育十子,裔孙遍布安庆六县,称“一本堂”。次子汪金铎由潜山城迁霍山县南乡上青保(今岳西青天乡)定居,后裔繁衍于来榜河、斑竹畈一带。

  

  来榜公界山麓田家冲有汪氏宗祠“培元堂”,主修者汪良炎。培元堂汪氏原居休宁县西门,人称“西门汪”。始迁祖汪惟厚是江南盐商,因爱来榜河风景如画,遂定居于此。汪惟厚裔孙在此生息繁衍,现有数千之众。培元堂结构宏伟,装饰绚丽,落成之日贺客众多,乾隆31年举人、司空山才子王大枢为培元堂特撰楹联一副:

  

  风雨难忘,家声还依龙溪集;

  

  春秋匪懈,世叶何惭左氏书。

  

  来榜街前“钟形山”,与汪氏儿媳有关。传说汪员外的儿媳姓王,极有智慧,其子喜欢养鹰。钟形山原名“碗形凸”,属王家。汪王氏向娘家索一“放鹰之山”,弟弟答应给他碗形凸,并立下字据。汪家在碗形凸葬了先祖老坟,后代子孙兴旺。为避免旁边油榨坊撞碎了“碗形山”,遂更山名为“钟形山”。

  

  培元堂汪氏善于商海创业,先祖汪惟厚既因经商而来。今有汪良富先生创办“泉源盛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艺术品畅销世界五大洲,每年创汇数亿元。汪文安先生创办畅达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走出安徽省。

  

  刘氏是岳西县第二大姓,刘氏始祖寿二公墓在和平乡丁家园椅形。元末至正年间,汉高祖长子刘肥之后,后裔刘寿二为躲避朱元璋、陈友谅战乱,由江西彭泽县水西庄来到司空山下的白沙村,再迁潜北沙村河,又迁上青石门山丁家园定居。刘寿二生有7子37孙、135玄孙,族众四十余万,广布十余省,创造了人口繁衍奇迹。

  

  岳西县每个乡镇都有刘氏裔孙,以温泉镇、冶溪镇、店前镇、来榜镇、中关乡最为集中。 来榜镇刘氏多为寿二公第四子元朝大夫刘福四后裔,集居地有刘家套屋、刘家老屋等。刘福四入赘沙村河汪家,续娶吴氏,生四子,胜忠、永忠二子留居岳西,后裔昌盛。

  

  来榜镇斑竹村花屋组有座刘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八年,毁于“文革”期间,今有残件散落原地。刘氏为杨姓祖母。清朝乾隆年间,皖西儒士杨德风之妻刘氏,出身名门,十八岁嫁到杨府,生有两子一女。丈夫早故,刘氏抚子读书中举,却又英年早逝。刘氏又抚育四个孙子成人,当中三人再获功名,位列阶品。潜山县令将刘氏事迹表奏朝廷,道光皇帝颁旨敕建牌坊,旌表其节。当年,曾两位名人为此坊题联,咸丰皇帝老师内阁中书林杞材联为:万古纲常是孝;一身天地为春。潜山县令联曰:岭上清风高五岳;畈中斑竹拟三湘。

  

  来榜林氏是福建莆田林氏后裔。唐天宝年间林披官居太子詹事,封上柱国。他的九个儿子皆为州牧,后裔称“九牧堂”。林披第五子林蕴,林蕴十四世孙林文德,为宋末宁化知县,生子林庆。林庆之孙林玉四(名晟),居潜山县城西,(称“西股”);后裔林成梓迁居天堂朱屋庙杨家畈,再传三世林延鸿迁居上清黄泥畈,后代世居和平乡。数世孙林朝清迁居来榜河;道光年间,其子林恩誥,名杞材,钦点内閣中书,曾任咸丰帝老师,后出任甘肃平凉府知府。他为官30余年,两袖清风,贤名文名传播至今。

  

  “弘农郡 .四知堂”杨氏为杨氏正宗,系出东汉杨震的后裔,杨震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深夜拒金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名言成了千古佳话。来榜镇两支杨氏均非四知堂所出。

  

  来榜斑竹村的杨氏族人传说,本支杨氏为“戴杨”,即清朝《南山集》案中的关键人物桐城戴名世的后代。《南山集》案是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当年戴名世在京城被斩于市,家人闻讯令其幼子化装逃往深山。戴公子在来榜河旅店遇一杨氏修谱人,谎称自己也姓杨。夜间,待那个姓杨的人睡熟后,戴公子偷出其谱稿,抄下杨氏谱序,并且编造了自己的家谱。早晨,戴公子向那个开谱稿的人说:“我也姓杨,叫杨冰,现孤身一人,就将我的谱稿开到你们一起吧?”那人就收下了戴公子的谱稿。当时,斑竹畈人烟稀少,戴公子隐居到一个叫蒋坳的偏僻山头,娶妻生子,自耕自食。杨冰生有一子二孙:胜祖、胜宗。胜祖迁潜山湖畈,胜宗生三子,两个迁陕西,一个世居蒋坳。

  

  雍正年间,杨胜宗之子杨代兴,人称杨百万。杨代兴在金陵创办了“杨老春和”号的金子招牌,经营茯苓和中药材。他守信用、重质量,与状元赵文楷义结金兰,与各地商家皆有交往。杨老春和号名扬大江南北,杨家药材畅销海内海外。时人称杨家之财可抵天堂财富总和。金陵“杨老春和”号相延200余年,直到日寇入侵方才关门歇业。

  

  来榜沈氏先祖是秦朝宰相沈白;宋末,沈景炜迁居宣城郡太平县龙门里,沈景炜长孙沈仲文迁泾县。康熙七年,泾县沈仲文十四世孙沈世萃,因经商由泾县迁居岳西县来榜上清(今斑竹村)。沈仲文至来榜之祖沈世萃十四代直系世系:沈仲文—庆云—太乙—关秀—佑生—宗源—贵能—钿延—聰中—重梓—椿卿—丹相—永孝—世萃(弟世湘)。沈世萃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享年七十有一,官府例赠登仕郎;配黄氏生四子(必松、必林、必樱、必懋)。沈世萃与黄氏葬于来榜河衙头畈。根据沈世萃遗言,四子将其遗体归葬于泾县徐家漾祖坟,而黄氏永葬衙头畈(来榜镇关河村上畈)。后裔分迁来榜镇关河村、和平乡、青天乡、鹞落坪、英山县詹家河、陕西省旬阳县等地。鹞落坪沈淦、沈超二人1933年参加高敬亭将军领导的红军28军。沈超授上校军衔;沈淦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孙氏孙氏一世祖孙书,三世祖军事家孙武,四世祖孙明食采于浙江富春,五世祖是齐国军师孙膑,围魏救赵打败庞涓。二十一世孙躭生二子:钟、旃。长子孙钟,以种瓜为业,生二子:坚、静。孙坚之子孙权,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 建都于南京。 吴国与蜀汉、曹魏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孙旃为潜山白水孙辽阳之祖,后裔孙庸之裔孙迁居岳西县来榜镇斑竹村龙嘴大树组、横河村泗州组、和平乡海螺村、青天乡明山村石升河等地。

  

  来榜镇葛氏是丹阳句容人葛洪的后代。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五代时有一葛姓要人任舒州府观察,其后代世居潜山县水吼岭下驾雾冲。清朝中晚期(1800年前后),著名中医葛宗龄,因行医迁居潜北上清,葬于来榜斑竹畈关河桥狮形,后裔世居斑竹畈。

  

  来榜镇有王氏、杨氏、杨王氏、王杨氏,此三姓同出一源。天下王姓绝大部分是周灵王太子姬晋(又名子乔)的后裔。秦汉之际,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被封为大将军——王翦为“武成候”,王贲封“通武候”。秦末,王离率兵与项羽决战于巨鹿。项羽在漳水破釜沉舟。经过激烈交锋,楚军包围了秦军。项羽生擒了王离,王离自杀。

  

  王离生二子:王元、王威。王元远迁山东琅琊,称为“琅琊郡”之祖;其弟王威出仕汉朝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郡”之祖。

  

  王威四十三世王杰,辅佐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封为安康侯,隋文帝赐其姓“杨”。隋朝灭亡后,杨杰为了忠孝两全,便复姓“王杨”。明朝,朱元璋不许使用复姓,王杰的后裔有的恢复王姓,有的仍用杨姓。使用杨姓者祖上留下族规:生姓杨,死姓王。今来榜镇关河村杨氏,即属王姓杨氏。

  

  唐末,王杰后代杭州人王璧追随大将军杨行密,封兵部尚书,定居祁门苦竹港。王璧生有九子二十三孙。其子思仲、思茂、思经裔孙迁居潜岳各地。王思仲十三代孙王七二由婺源迁饶州,十七代孙王省二迁潜山县,王省二后裔、青天人王国祯、王国祥兄弟奉命抗击倭寇,明朝廷封国祯为参将。王国祯后裔有人迁居来榜镇。

  

  唐末,王杰之十世孙王杨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王富春,再徙居鄱阳湖瓦屑霸。王富春生国昌,王国昌生自戎、得戎,后裔迁居舒、潜、岳三县。——元末,王华携子孙迁居潜山县,后裔迁居来榜,此为来榜村王姓。

  

  清朝同治七年,王自戎、王得戎后代——王、杨二姓于潜山县城合修总祠,取名“自得楼”,抗日战争期间,为日本空军炸毁。

  

  明朝初年,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六世孙迁居五河镇茅山定居。文天祥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宋末元军大举南侵,宋廷岌岌可危。国难当前,文天祥捐尽家资,召募豪杰,组建义军万余。宋廷任命文天祥为平江知府。次年,元军兵临临安,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城与元军谈判被扣留。伯颜诱降文天祥不成。押解途中,文天祥冒险逃走,被宋端宗赵昰任为右丞相。文天祥到南剑州指挥抗元,收复了江西、福建大片土地。后于海丰被元将张弘范俘虏,不屈而亡。

  

  文天祥子女或在军中病死、战死,或被元军俘虏奴役致死。文天祥死后,其部属因怀念他而改为文姓,多称是其后裔。文天祥胞弟文天璧遵照兄长遗言,以子道尊为其嗣子。岳西县闻氏是文道尊所传。文氏世居江西吉州庐陵。为躲避蒙古人的迫害,文道尊改“文”为“闻”。

  

  文道尊五世孙——闻元二任元朝潜山县副尹,定居城南车网畈。明永乐年间,闻元二之子闻宗源迁居潜北思古河(茅山村),后裔转徙来榜镇横河村——。闻氏为不忘先祖而“生姓闻,死姓文”,后因与王姓的一场坟山官司而永姓闻。

  

  来榜镇朱姓是唐昭宗时婺源“茶院府君”朱古僚的后裔。其后有三大支系:

  

  古僚—廷隽—昭元—惟甫—爱振—奇绚—森—松—朱熹……朱德。

  

  昭元—惟则—纶—振—正—荣三—楷—公明—宝一(迁来榜)

  

  昭元—惟节—( )—仲八(世珍)—百六—四九—初一—五四—元璋……十八世朱镕基总理。

  

  朱古僚第六世朱振迁河南省商丘市,朱振六世孙朱宝一迁来榜镇。朱氏家谱记载了一个传说:元朝商丘人朱公明梦中游历霍岳,直上山巅,环视四方,尽是悬崖峭壁,感到十分惊惧,便立即下山。在山下见一巍峨宫殿,四围古木葱茏,雕栏玉砌,奇葩绿草,如同仙境。宫殿里出来一位老者,请其入内。老者用魑髓麟肉琼浆玉液招待了他。离别时,老者告诉他当日要生儿子。一觉醒来,夫人金氏果然生下一子。因得子于梦,遂取名“宝一”。朱宝一成人后,朱公明即带领他来到安庆,一边旅游,一边寻访霍岳。后来到了秀丽多姿的天柱山。天柱山下有鹿角山,颇似梦中之境。朱公明遂以千金购买田园家产,让宝一定居于鹿角山下。

  

  元末乱世,朱宝一同二子(贵清、贵潸)组织当地民众扎寨抗击土匪。后因土匪势大,便带领全家迁居深山羊角河(三河村)。三河朱氏后裔数万,遍布全国。

  

  康熙年间,朱氏分支由羊角河迁居来榜河畔赵家湾。赵家湾朱家忠厚教子,数百年来傍芹溪而居,耕读为业,孝悌传家,拒绝赌博,人人向善。赵湾地灵人杰,从此走出的古今人才分布国内外。

  

  来榜镇凌氏是周朝廷“收藏冰凌”的官员后代。凌氏始祖卫康叔,定姓之祖姬甸,姬甸重孙姬阅一辈被赐姓凌氏。三国时,孙权手下名将凌统是凌氏著名人物,其子孙落籍安徽、江西等地。元末,豫章府凌天祥迁居潜山县潜岳乡。明末,潜山凌氏后代凌荣雷携带母骨迁至大别山腹地横河村定居。

  

  横河村北有雷音寺塔,其寺非真寺,塔非真塔,乃海拔1704米高峰。此峰远望如塔楼,如天梯,直耸霄汉,酷似西天雷音寺塔。每逢暴雨,岭间则有滚滚雷霆之声,因有此名。又因有九座莲花形石峰环围主峰,酷似佛家九莲浮塔,故又名“九品莲台”。古往今来,天然寺塔招来无数佛子朝拜,高士游赏。唐朝玄空大师曾经在此卓锡,建古经庵。古经庵相延千年而毁,庵中佛像被后人奉请到附近观音庵、竹音庵、黄公庙中供奉。凌氏当年筚路褴褛,艰辛创业,在此生息400余年。山中“竹音庵”即为凌氏先人所建。因天佑人勤,今横河村凌氏二十余户,务农经商、从教从工,家家富裕。

  

  来榜镇吕氏为秦朝丞相吕不韦后代。东晋鹰扬将军吕光官居凉州刺史,后建立“后凉”王朝。 吕氏世居河南,唐德宗时兵巡道吕商佐迁居饶州余干(今万年县)。元朝末年,万年县吕惠跟随汉王徐寿辉南征北战,后投朱元璋驻军安庆,入赘南门李家为婿。退伍后迁至太湖县西门定居。明初,吕惠次子吕衡官至广东监察御史,升广东道巡按。明末清初,太湖吕氏“储贤堂”一支后裔以兽医谋生,其中有人定居来榜镇。

  

  来榜镇老鸭村江氏本姓萧。唐僖宗时,萧祯被封为江南节度使,赐居歙县篁墩。后因朱温篡位灭唐称帝,萧祯耻奉二主,易姓为江。萧江氏后裔迁居婺源江湾。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也是江湾后裔,2001年,江主席曾为“江湾”石牌楼亲笔题字。江湾后裔繁衍于南北十二省。明初,婺源县江聪,因经商迁至黟县。清初,江聪十一世江天盛,迁潜山县水吼岭。江天盛之孙江日顺迁居岳西县青天乡界岭,清末,界岭江氏十九世江士佳迁居来榜镇老鸭村定居。

  

  来榜镇叶氏始祖沈褚梁。 春秋时期,沈诸梁之父任楚国令尹司马,封地于叶县。他为国捐躯后,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为叶邑尹。其后裔以封地为姓,以沈诸梁为叶氏受姓始祖。“一本堂”叶氏分为三大股,八大支,均于元末由江西修水县吴城镇迁来。叶君奇始迁潜山县城东。明末清初,叶君奇次子叶镇后裔——叶子楠迁居来榜镇斑竹畈,繁衍至今370年。

  

  储氏为来榜镇大姓,今有储家老屋、新屋、上屋、下屋等地名。储氏肇始于周,郡望河东。潜岳储姓以唐朝大诗人储光羲为近祖。南宋时,储星迁居会稽县,储祁斌迁居池州府。宋朝末年,三边总辖储永钰驻守安庆府,后定居怀宁县檀木冲,其长子储代贤世居怀宁县;二子储代俊、三子储代贵迁居潜山县槎水乡龙隐山。明初,储太忠迁至湖乡定居。目前岳西县有储姓人口39000余。储太忠多支后裔迁居来榜镇,以斑竹村、来榜村最多。明末寇乱,储睿溱结寨自卫,为招云寨(桃园寨),马园寨首领。

  

  来榜学馆是来榜河史上最好的一所人才基地,现可查的该校任教先生有:徐交泰、徐启原、徐文庠、徐高遂、储诚奇、储光翚、汪氏等,今有来榜学馆古联二副:

  

  丹青凭青山绘就;好酒以汉赋下之。

  

  二

  

  几片闲云笼石室;一泓秋水润芝田。

  

  来榜镇张氏是“汉家三杰”之一张良的后代。张良第五十六世张筮定居德兴县山田镇,为鄱阳名门望族,人称“山田世家”。安庆各县张氏多为山田张氏后裔。山田张自四生子:贵四(清朝宰相张英、张廷玉之祖)、贵五、贵七。元末,三兄弟由德兴阐上迁至桐城吕亭驿。张贵五曾孙六人分迁各地,张伯智、张伯标后裔迁居来榜镇三河村、枫树村。

  

  花墩村陈氏是著名的中华义门陈——汉阳庄后裔。义门陈是五代时宜都王陈叔明的后代。唐玄宗时,陈伯宣移居德化县白鹤乡,其孙陈旺迁居江西德安县车轿乡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陈氏家族和睦,唐僖宗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宋仁宗时,义门陈氏3900余人同居一家,文彦博、包拯等大臣上疏,建议析家,后分为334庄,各庄门头均挂“义门世家”的匾额。三房陈思通(字延彬)迁居汉阳庄。宋末,陈思通后裔陈庆迁鄱阳。陈庆七世孙陈栾三徙居怀宁县三桥镇。顺治年间,陈栾三之子陈华武后裔有人迁居来榜花墩村。其孙陈元一、陈元六迁居来榜镇清潭庙,后裔分居来榜河、青天畈、斑竹畈、宝纛河等地。

  

  来榜镇丁氏居横河村。此支丁氏本是义门陈氏的后代。丁氏族人传说:始祖本是元末抗元领袖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当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于鄱阳湖决战,中箭身亡。陈友谅遇难后,次子陈理兵败后落水,在安徽宿松小孤山江面被一燕姓老人救起。燕公告诉陈理,往北有善人——丁姓员外可能会收留你。陈理遂投奔丁员外。丁员外收留了陈理,并将女儿许配于他。为了逃避朱元璋迫害,陈理改名换姓称“丁良卿”。

  

  丁氏夫人早故,良卿续娶谢氏,生子介甫、义甫。丁义甫于明朝成化年间迁怀宁县公岭镇永新村定居,后裔在此建成丁氏宗祠。为了记住燕翁再生之恩,丁氏宗祠前特别修了一座配殿,其殿船形,称“燕公庙”。

  

  乾隆年间,丁良卿十五代孙丁道立中年早逝,其妻谢氏带领三个儿子逃荒迁居岳西县横河村。丁道立次子丁昌桃配黄氏生子名达书,后代世居横河村钟形组。因为丁氏人好地也美,丁氏门前有横河,河水至此不忍离去,形成三道湾、三道水,幽幽碧碧,翠如宝石,天光云影,山花绿竹,倒影水中,无比美丽。

  

  南北朝时北齐王朝君主高洋的后代——高佛家于元朝中叶由真定府迁潜山县,后裔高文中于清康熙年间迁岳西县菖蒲河、来榜河。来榜河高家出了个著名的兽医——高潮海。高潮海医术高明,手到病除,为人慷慨,殁后乡民立庙祭祀他,起名高公庙。高公庙在来榜镇黄沙岭头,今庙宇俨然,香火旺盛,为来榜一景。

  

  华氏居于来榜镇清潭村。春秋时宋戴公封子考父于华邑,后裔以封邑为氏。元朝末年华昌追随朱元璋反元战死于鄱阳湖,其长子袭封虹县侯,次子华蕴辉官居池州。明朝永乐年间,华蕴辉之孙华谷秀自池州渡江定居潜山县后冲街华家塝。清朝中叶,华允信后裔,“尚”字辈兄弟二人,迁居岳西县来榜河清潭村白果树垅,至今繁衍十余代,一百余人。

  

  来榜镇吴氏祖居陕西省山阳县节子沟药坝地。先祖迁徙路线为:山阳县——贵池——霍山吴家台——婺源县——霍山县——岳西县来榜镇。清朝初年,霍山吴士龙、吴士贵后代迁居岳西县来榜镇、连云乡(吴文冠始迁)、黄尾镇等地。后裔于连云乡朱屋村建成“吴氏家庙”。来榜镇吴氏集居于黄毛尖六甲寨下。

  

  六甲寨又名“六家寨”,位于来榜镇、温泉镇之间——海拔1625米黄毛尖,六家寨在山腰。当地有豪绅率领乡民抗击长毛的传说。

  

  来榜镇——村吴姓,来自桐城县,与著名教育家吴汝纶同宗。

  

  岳西县韩姓皆由中关乡北山村迁出。韩氏皆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君主韩虔之后。颍川郡韩氏传人有汉朝韩信、唐朝韩愈、南唐韩熙载、宋朝韩世忠、韩琦。安庆韩姓多为宋朝抗金名将韩琦后代。韩琦后裔居江西彭泽县陡岭,九世孙韩贵一,名荣,迁居怀宁豹峰山,今名雷埠乡曙光村。其曾孙韩云四生九子,第五子韩富五居潜山县城。元末,韩富五第八世韩应瑞率领子侄辈十余人,迁至岳西县中关乡北山村定居。韩应瑞长子韩朝缮分迁来榜镇横河村;另有韩为琰、韩为相等迁居羊河村擂鼓岭、来榜村韩家大屋、韩家花屋。

  

  擂鼓岭地名与韩姓打击土匪的故事。从前有一股土匪来到韩氏居住的村庄杀人越货,后被韩姓先人用活羊击鼓之计吓走。

  

  来榜镇蒋氏是汉朝蒋横的后裔。岳西县蒋氏以蒋横第四十七世蒋伯龄为一世。唐朝蒋莘为歙州别驾,因黄巢之乱,避居徽州;蒋谦迁居祁门县;宋高宗时,蒋文熹率领乡民抗击金军,保卫家乡,后升任校尉。宋末战乱,蒋发显由徽州黄山走出,一路逃难,颠簸不停:其迁徙路线为:黄山——江西瓦屑坝蒋家湾——潜山县——英山县杨家桥。蒋发显生子万浩。蒋万浩由英山县迁居岳西县五河镇茅山小河南。其子蒋元二世居小河南,后裔——迁居来榜镇斑竹村蒋坳组。

  

  岳西县蒋姓有个传说:先祖蒋福四之妻斯道安,丈夫早殁,其子胜祖尚未出生。斯氏带着身孕改嫁叶子富。当初改嫁之时,斯氏带着香纸来到前夫坟前祭奠,将七株铁色树枝插于丈夫坟山,祷告:如蒋家能够接续后代,此树则活,如不能接续烟火,此树则死。斯氏在叶家生子名引祖。引祖成家立业后,叶子富令其恢复蒋姓名胜祖,送归蒋家。蒋家为了感谢叶子富,在祠堂中供奉“恩祖叶公子富之神位”。

  

  乾隆时,蒋家才子蒋雍植殿试高中第四名,发现祠堂供奉“恩祖叶公子富之神位”,遂将其移出。不久天降暴雨,鸣雷闪电,蒋氏祠堂被雷击毁掉一角。蒋氏族人以为是上天警示于己,遂将恩祖牌位重供祠中。乡间遂有“蒋家不服弱,雷打祠堂角”的俗语。至今每逢蒋、叶二姓同席之时,蒋姓都客气地将首席让位于叶姓。这也是蒋姓乡民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具体表现。

  

  来榜镇二支曹氏是宋初名臣曹全晸后裔。三河村曹氏先祖曹清由贵池迁婺源,迁石台;清顺治八年,石台县曹国盛迁居来榜河。后裔曹大魁迁居三河村。

  

  斑竹村曹氏。明朝洪武年间,江西鄱阳湖曹贵二由瓦屑坝经商来到怀宁县涨溪滩。——年间,后裔——-再迁至潜山县后北乡来榜河上青畈。

  

  岳西县崔姓,是在黄鹤楼题诗,令李太白搁笔的唐朝诗人崔颢的后代。南宋时,与岳飞齐名的广州增城人崔与之曾经在安庆、潜山一带抗金。其词《水调歌头·题剑阁》称“粤词之祖”,为毛泽东赞赏,词曰: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嚣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崔与之生子:天德、天祯、天祥;崔天德生子:正龄、正文;崔正龄生子:华一(居河间府)、华二(居桐城)、华三(居菖蒲水畈)。崔华三长子元顺,任明朝寿州别驾,生子秀芳,后裔居堆金庙、白沙湾、水车畈、五河、茅山、湖乡、沙岭、岩河、石盆、银河、响肠、无愁、上浒漕等地,共万余人口。

  

  雷氏为黄帝时“方雷氏”的后代。雷姓始居河南,后居豫章郡。西晋有雷焕,宋朝雷伯深迁丰城,后裔迁鄱阳。元初,雷伯深五世孙雷琇,迁居怀宁县;次子雷铸卜居徽州婺源,后定居桐城县。明初,雷铸次子贵二镇守潜山、太湖,世居太湖县小西门,居地称“御史巷”。康熙年间,雷铸后代雷文兴迁居天堂汤池畈。雷文兴第三子章贻迁居黄沙岭通贞观,后裔居黄沙岭东西两侧,岭东属连云乡朱屋村,岭西属来榜镇清潭村。雷氏第五代孙名诚新,年少而殁,传其成神,当地百姓为其塑像、装金、筑庙,曰“雷大仙庙”;庙在黄沙岭左阴岭头,今香火颇盛。

  

  马氏始祖是战国军事家赵奢。赵奢因为连败齐、秦两个大敌国,被封为“马服君”。马服君的封地在邯郸。赵奢的嫡系子孙仍为赵姓;其后妻之子以封邑为姓,改称“马服氏”。赵奢长子赵括纸上谈兵,贻笑千古;次子赵牧为偏将军,生子赵兴。秦灭六国,马服氏徙居咸阳;赵兴改姓马服。后马服兴去“服”为马兴。马兴重孙马通迁居扶风茂陵。赵奢第十二世孙马援,为汉武帝时“伏波将军”。

  

  扶风郡马姓后裔徙居豫章府。元末,马道成由豫章迁居潜山县朱流河。马道成生子马源、马荣、马爵。明崇祯年间,马道成十代孙马文远,迁居怀宁县苏家岗。马文远生四子,长子马大有生显麟、显麒二子。马显麒迁居太湖县(今岳西县古坊乡深村)。清朝康熙年间,马显麟迁居响肠镇上浒漕。马显麟生三子,长子、长孙迁居合水马家河,后裔迁往来榜河(待核实)。

  

  来榜镇彭氏先祖是唐朝名人彭梦鳞,后裔迁庐陵,迁吉水,迁分宜。迁皖之祖彭欲棠,裔孙彭永年任宋朝润州同知,定居石台县。元朝大德年间,彭汝仁迁居石台上湾。其后彭上宜次子彭高二第十代孙二人同迁潜山县北乡(岳西县和平乡):彭鸣凤迁居宝纛河,彭日荣迁九河口,二支合称“折桂堂”。彭氏迁徙深山至今600余年,男耕女织,生息繁衍,平静度日。今和平彭氏后裔分布于青天乡、包家乡、和平乡、来榜镇斑竹畈等地。

  

  1936年,太阳村人彭宗义,参加了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解放后任副军长、福州军区高炮司令部副总参谋长。

  

  以上所述,尚待考证核实。请行家提出修改意见。

  

  其他未及研究的姓氏有:郭家、范、尹、鲍氏、胡、、章氏、姚氏、邓、李、沈、罗、焦氏、、葛氏、方、金、郭、蔡、何、计、谈、洪、舒、卞、夏、涂、万、戴、、孙、许、冯、史、熊、

  

  一个地方的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是当地移民的迁徙发展史。

  

  和平县太阳村冯氏(分支来榜镇)

  

  堂联:三元令诸开钱代;四德家声振万年。

  

  由潜山县迁居和平乡乌金冲。

  

  磨子寨 磨盘寨

  

  磨盘寨与皖岳二十八寨齐名,座落在和平乡西溪河畔。海拔810米因寨顶有两块重迭的圆形巨石,很象石磨,所以名叫磨盘寨。

  

  地僻人闲无车马;山深鸟静唯禅音。

  

  罗汉寨 在来榜镇

  

  千仞泉飞溅翠玉;一泓水响吼青云。

  

  四顾寨 和平香山村,海拔676米

  

  北山白云风吹散;西岭秋叶霜染红。

  

  牛马寨 来榜与和平乡西溪村之间,海拔857米

  

  村前刚见雪花舞;溪畔又闻早梅香。

  

  宝纛河

  

  宝纛河发源于多枝尖,流经和平乡、来榜镇。古时有大军举纛过河得胜的神奇传说,因而得名。

  

  横山庵

  

  横山庵在来榜、五河、莲云间的马园寨,原为石屋、石佛,今石佛、石墙、石门倒塌于地;石门有联。

  

  红叶有情,款款经霜依断壁;

  

  白云无意,悠悠出岫映横山。

  

  公界尖 来榜镇与青天乡之间,海拔1562.8米。

  

  恃青天,座界岭,张开双羽,翼遮来榜;

  

  依道义,分江淮,耸立尖头,眺望天堂。

  

  黄毛尖 位于来榜镇,海拔1578.4米。

  

  上下一峰分冷暖,南北二麓别阴阳。

  

  清净寺

  

  清静寺在来榜镇公山村公界山下,曾名公界庵。始建于明末清初,几度易址,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文化旅游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