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往事

[复制链接]
琅環 | 2014-11-12 13: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友寻幽共居农舍 访师赴宴拜会朱珪


                                   第八回

     却说元音打开请帖看时,只见请帖上写道:恭请新科解元汪元音于戊午年九月十八日至安徽巡抚衙门赴宴  敬请光临安徽巡抚朱珪  具礼 。

     想不到巡抚大人会发来请帖,元音心潮起伏。

     贺客散尽,元音于书房将请帖呈与万水,万水不解其意,道:“巡抚宴请新科举人,可是惯例?”

     此时文杨老爷与徐老先生度步来到书房门前,听得万水元音话语,便进了书房。徐老先生道:“我闻得朱大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犹爱惜人才。乾隆五十五年,朱珪大人曾外放安徽巡抚。此年安徽北部发生水灾,年近花甲的朱大人,轻车简从,仅带数仆便奔赴灾区,勘察灾情,赈济灾民。足迹遍布宿州、泗州、砀山、灵璧、五河、盱眙等地。与灾民同舟共济,亲自参加抗洪抢险,抢堵决口大堤。其亲民爱民在皖北传为佳话。因救灾有方,措施得力,大灾之后,无灾民流亡。数度受到乾隆帝颁谕奖励。”

     文杨老爷道:“如此可知朱大人乃是位勤政清廉之官,你等且莫恃才傲物,目中无人。逢得上官长辈,须恭敬礼貌。即便是同辈晚生,也须以礼相待,莫失读书人礼仪!”

    元音垂首道:“父亲所言极是,儿子谨记在心!”

    万水道:“尊师敬长,当是自然,元音与人交往,礼节周到。”

    徐老先生复道:“此去安庆,有万相公相伴倒也省心。如今是举人,行事要有分寸,事事当讲章程。”

    元音点头称是。父子们语多话长,且不赘叙。

    转眼便将近十八日,元音辞别双亲,与万水登程安庆。一路上人们都投以羡慕的眼光,见得熟人,元音皆拱手致礼方得前行。

    上得清潭翻大坳,下经黄岭望天堂。

    才行朱屋腾云庙,方过衙前往响肠。

    马踏无愁奔割肚,目观天柱大关凉。

    很快便到水吼岭。元音万水欲顺道拜访杨秀才。

    来至河边,便乘竹筏过渡,上得竹筏,询问摆渡人杨秀才住处。摆渡人道:“你们所说的杨秀才,便是新科举人杨文清吧?如今真个是平步青云!原先举债读书,告贷无门,如今当了举人老爷,亲朋争相来访,小屋都坐不下,乡绅财主也争套近乎,就连安徽巡抚大人都下来请帖相请,你等莫不是来送礼的吧?过得渡去,沿山路行得半里方至。”

    元音万水相视一笑。下得筏来,行了半里山路,便见一处竹林,竹林深处藏一农舍。一老汉正在门前干着打草簿的活计,元音向前问道:“请问老伯,贵处是新科举人杨文清府上么?”

    老人方要答话,屋里跑出一人。定睛一看,正是文清!文清惊奇道:“汪兄、吴兄怎生来了?贵人光临,蓬荜生辉!快快请进!”

    元音道:“冒昧来访,实属唐突!”

    文清嗔怪道:“说哪里话来?!二位光临求之不得,在下受宠若惊,何言唐突二字?只是寒舍窄敝,还望二位兄长屈尊暂住一时!”

    说着元音二人进得屋来,就一方木凳坐下。

    四下打量,家境确实清贫。独一正明三暗六的房子,本是平房,倒是收拾得干净。中间一间进身长的是堂屋,堂屋两则各开两扇门。这两扇门一间厨房,三间睡房。堂屋正中摆一方八仙桌,来人时在此喝水说话,开饭时便是饭桌,堂屋后方,也摆一案几,上供着烈祖列宗的排位。此是潜阳一带普通农舍。此时老人家进得屋来,便喊出厨房的老妇人出来上了茶水,又弄一盘瓜子放在桌上招呼客人。元音起身问道:“敢问便是世伯伯母了?”

    文清回道:“正是家父家母!”接着对父母道:“这位便是救我出水的汪兄,如今的新科解元老爷汪元音!”

    老人便要给元音施礼,元音给二位老人施过礼道:“见过伯父伯母!伯父伯母躬耕田亩,真不容易,还精心抚育文清成得人才。实属可敬!”

    杨老伯道:“庄稼人目不识丁,受够了委屈。我发誓要给文清念书。如今种得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养得一头老母猪,养几条牛,这便是文清学资。”

    文清眼前闪过泪花道:“也亏了我的老父母!”复又笑谓元音道:“小户人家,着实让二位兄长见笑了!”  

    元音回道:“文清弟说那里话来,我等都生于乡下,怎不知民生之艰?只不过祖上有些基业传至我辈,家兄宗骐弃学从商,故家境稍强罢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看杨兄日后必能飞黄腾达!”
   元音与万水在文清家住了一夜,第二日同文清一道,直向省城安庆而去。深秋之田野,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谷子饱粒大,似低头沉思;菡萏千顷,莲蓬结子,采莲人轻撑莲舟,驶向水洼深处。真乃是收获季节!
    文清问元音道:“汪兄今后作何打算?”
    元音道:“侥幸中得解元,徒有虚名,明年会试,方见得真功夫。杨兄作何计议?”
    文清回道:“此科仅中得二十五名文元,即是在吏部备得案,弄得候补,也不知何年获得实职。故此明年欲往京城会试,博上一搏,若是侥幸中得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也好让老父半生心血不至白费。”
    元音道:“杨兄所言极是,如今十年寒窗,虽中得举人,却还无法施展。参加会试乃是捷径,若是真获得职位,到场面上博上一搏,也不至人微言轻无所作为!故此,学业不可荒废,此后一年还须下些功夫才是。”
    万水很是认同,笑道:“汪兄倒是细致缜密!你如今中得是头名解元,再获个进士,还不是囊中取物?就凭这头名的解元,吏部也得是优先的!汪兄的雄才大略,终得实现!”
    言毕,三人哈哈大笑。一路闲谈,倒是行得飞快,当日便到了安庆府。已由衙门安排了住处。一路累了,倒是一夜睡得香沉。准备第二日拜会巡抚大人朱珪。
    朱珪大人乃嘉庆帝师傅,生于雍正九年,字石君,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三年,年方十八虚龄,便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其工于文章,被乾隆帝选为庶吉士,于学馆深造三年进入翰林院,任七品编修。乾隆二十三年大考,名列二等,乾隆帝看重其才学品行,提拔为侍读学士,官至从四品。乾隆二十四年,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后历任朝廷要职,乾隆四十九年任命为殿试读卷官,掌衡文大权,为朝庭选拔文职人才。当年复任命武会试总裁,掌衡武大权,为朝庭选拔文武精英。乾隆五十一年,正式升任礼部右侍郎,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肩负收罗才子江南之重任。后任浙江学政。乾隆五十五年,五十九岁的朱珪外放任安徽巡抚,首任封疆大吏。此后又连年攀升,官至京中从一品大员。 嘉庆元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帝,朱珪大人的身份正式成为帝师。奸臣和珅心生妒火,借机诽谤,并在乾隆帝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故此朱大人降任安徽巡抚。

    然朱大人安徽上任仍为朝廷选拔人才,为戊午科众举人高兴,故设宴款待。
    第二日上午,巡抚衙门差人来告知,众举人状元酒店齐聚。新科六十八位举人首次相聚,真乃是群英荟萃。寒暄声、高论声,好不热闹。举人们依次坐定。大厅庄严宏伟,富丽堂皇。墙壁上首挂有大幅水墨山水画,两侧有名人丹青。宽敞宏大,能容十几桌人。举人们分九桌坐下,由学政大人及衙门官员作陪。众人方坐定,忽听得有人道:“巡抚大人驾到!”
    顿时大厅一片寂静。只见朱大人身穿朝服,快步走向大厅,笑容里透着威严。帽官下长辨与胡须俱已花白。

    朱大人道:“今日幸会安徽众英才,恭喜各位新科高中举人!诸位取得优异成绩,乃家族的荣耀,亦为安徽之荣耀!将来诸位便是国之中坚,朝廷栋梁!祝各位会试及第,金榜题名。为己争光,为家族争光,为安徽争光!”
    大厅气氛热烈,随后朱大人来至新科解元一桌坐下。元音起身见礼。朱大人审视元音道:“新科解元风华正茂,气度不凡,文才出众,可喜可贺!”
    元音稽首道:“巡抚大人过誉了!在下出于乡野,才疏学浅,望巡抚大人多多赐教!”
     寒暄后宴席正式开始,巡抚大人为众举人举杯敬过水酒,举人们更是争相回敬。席间巡抚大人询问过元音的境况及及家乡风土人情。元音一一作答,元音道:“在下出自潜山上清,创办过一所学堂。此前与堂兄在学堂执教。后家兄劝说,才赴乡试,不想侥幸中得解元。”
    巡抚大人听后非常高兴,便询问元音今后作何打算。元音道:“我于乡中办得学堂,只教得数十学生。若是使得国中穷乡僻壤无处不办学堂,无人不得教化,是时不愁事之不举,不愁民风不善,不愁国事不强。在下认为国中诸事,当从教化做起。若是今后能实现此宏愿,此生无憾!”
    巡抚大人很是赞赏,道:“年轻人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报效朝廷,其情可嘉。明年会试,望能为家族争光,为安徽争光!”

    元音举酒,敬过巡抚大人。表示深深的敬意。一席饭,相谈甚欢。宴会散去,元音与文清已喝得满面春色,已觉有些睡意,倒在床上便睡去。
    第二日日上杆头才起得床来。稍作收拾,忽见巡抚大人侍卫进得门来,至新科解元跟前拱手施礼道:“巡抚大人有请新科解元老爷!”
    你道巡抚大人所请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琅環 | 2014-11-17 19: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疗亲割股堪称大孝 报国举贤推荐良臣

                                      第九回

     却说元音随侍从来至朱大人住处。

     只见朱大人穿一袭玄色长衫,着一双粉底尖口布鞋,未着冠帽,全见苍苍白发。见元音到来,便引至书房。

    元音拱手施礼。朱大人道:“新科解元满腹经纶,胸怀大志,可喜可贺。今老夫请于舍下,说些闲话。”

    元音道:“承蒙大人抬爱,元音受之有愧,愿垂听大人教诲!”

    朱大人道:“解元不必拘礼。”

    言罢,示意元音坐下,问道:“上青汪氏可是越国公汪华之后?”

    元音道:“正是,越国公乃四十四世先祖,我等乃越国公七子爽公之后,晚辈乃是越国公第四十一代裔孙。”

    朱大人道:“尊祖越国公起于隋末,恃江南而称王。占据六州,保境安民,使江南安享太平。唐室兴起,越国公审时度势,旌表衷心,率众归唐,使民众免受战乱之苦。备受唐王嘉奖,封为越国公,享誉一时。后世历代君王多加追封。江南各地多越国公庙宇,烟火旺盛。解元实出名门也。”

    元音道:“朱大人过誉了。大人博古通今,对汪氏也知之甚多。”

    朱大人道:“我朝汪氏名流也不乏其人,汪士宏乃是康熙年间状元,古文诗词造诣极高,且写得一手好书法。雍正年间工部尚书汪由敦,更是大名鼎鼎,极为朝廷器重。”

    元音道:“大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令人钦佩!”

    朱大人微笑道:“新科解元才华出众,誉满州府,不愧名门之后。解元志向高远,胸怀大志,风华正茂,正可创一番事业!”

    元音道:“谨记大人教诲!”

    大人复道:“新科解元今后作何计议?”

    元音起身道:“当今朝廷权臣当道,闲人难用。各州府风气萎靡。似大人这般忠良闲臣。。。。。”

   “莫妄议朝政!年轻人所言还须谨慎。为政者,务必谨行慎言。” 朱大人打断话题,复言道:“昨日席间言语,知你志向高远,是个人才,故请来相叙。明年会试,你可早入京师,熟悉环境。临行前可先来我处。朝中尚有故旧,待我修得书信,自会方便许多。”

    元音深深谢过大人恩典,辞别大人而去。随即别了文清、万水,回得上青。到家之后,未敢懈怠。温习功课,备应会试。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过了严冬,即是春日。嘉庆四年正月,朝中起了惊天剧变:一乃乾隆帝于正月初三殡天:二乃嘉庆帝赐乾隆帝宠臣和珅死于正月十二日;三乃嘉庆帝真正亲政。举国服丧,却又带有几分喜庆。正月十一日,京城来使驰至抵安徽。朱珪大人接到上谕,奉命火速至京供职。朱珪大人昼夜兼程,飞赴京师。

    很快便是阳春二月,花红柳绿,乍暖犹寒。此时天下举子,正好进京赶考。真个是:

         春光无限花开早,

         举子途中赶考忙。

         三月不期霜雪至,

         重山雾锁意彷徨。

    一场春雪,铺天盖地。时光又似回到过年前。翠华老夫人崔促碧云为原音准备行礼,欲让瑞灼陪元音同往。碧云早已办得妥贴,因是路远,光是布鞋备得四双;如今赶上春雪,便又赶制了一双棉鞋,本是望讨得“事事如意”的兆头,补做一双,却也讨得个“五子登科”的彩头。

    一家人准备与元音饯行。

    碧云、月娥、晓凤齐下厨房动手,不一会两席菜肴便端上桌来。一家人依次入席,文扬老爷自是坐在上首,宗骐让瑞镇给各位倒酒。瑞镇自是先给首席的爷爷文扬斟满,再斟与元音叔父,众人都斟满,文扬老爷先举杯预祝元音金榜题名。谁知一杯酒仰头喝下,竟又跌坐在椅子上,元音急扶起老父,文扬老爷却已口眼歪斜,不得出声。一家人焦急万分。元音与宗骐将文扬老爷抬至床上。大声呼唤,文杨老爷却不能应答,于是宗骐命瑞灼、瑞镇速去街上请陈郎中。

    不多时陈郎中到来,给文扬老爷把过手脉,看了面相,道:“老爷怕是中风了,很是危险,三日无事看七天,七天无事看半月。跨过半月,好生调理,可慢慢恢复。”

    说着便开了药方,瑞灼、瑞镇又随去抓药,宗骐付了钱银。翠华老夫人苦道:“这好好的,忽就塌了天来。如今会试期急。如何是好?”

    元音道:“母亲且放宽心,三日父亲便会好转。纵是不赴会试,三年后还有下科。”

    翠华老夫人伤心道:“十年寒窗,十年心血,好不易中得举人,才逢会试。怎可耽误!?”

    元音劝得老夫人,言七日方好,到时再赴京城不迟。

    可七日过去,文扬老爷仍不见好转。再过得几日,还不见起色。众人皆劝元音登程。没奈何,元音来至父母房里,给父母磕了头,这才挥泪东去。因与文清有约同去,事先有言,故先到文清处,皆同北往。

    离别之情权且不表。

    时过三日,碧云正思元音行至何处。在文扬老爷屋里煨汤药,忽见元音进得门来,吓了一跳。原来元音见得文清,送了些盘缠给文清,便让文清先行,并写得一封书信,让文清带与朱珪大人。自己终放心不下文扬老爷,这才又返至上青。

   

   却说文清来至京城,好不容易见得朱大人。文清将事情原委告知朱大人,并递交了元音的书信。朱大人为元音不能会试,深表惋惜,却又为元音的孝心深深打动。他言道:“凭元音之才,再取功名,如囊中取物,实实的可惜了!”

   

    却说元音在家为文扬老爷亲奉汤药,却仍不见好转,心急如焚。这一日百无聊赖,来至书房,翻开些昔日书籍来看,忽被书中《割股疗亲》的故事打动,眼前一亮。思忖道:莫说是割股,即便是用生命换来父亲的健康,元音也是心甘情愿!

    吃了许多汤药,文扬老爷仍不见好转,不能说话。儿媳孙媳去至观音庙、药王庙,烧了多次高香,也不见起色。这几日元音为文杨老爷亲自煎药,喂药,不要众人相帮。

    这日碧云房中服侍元音洗澡,忽见元音臂股处缠着白布,不让揭开,问其缘由,元音支吾难言。碧云忽然明白,顿时热泪满面。元音轻声道:“千万不得让人知晓。”

   

     或是孝心所致,或是感动上天。文扬老爷病情终得好转,慢慢能起身行动,说得半语。只是时间已至四月。终是误了元音会试。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里桃花始盛开。

    元音无心欣赏,时时又为会试之事所困扰,这日面对火红桃花吟道:

    人间三月近,着翠岭云低。

    一夜霜风紧,满山银色迷。

    玉枝琼树冷,朱蕾瓣花稀。

    面绯心带恨,春梦雪相欺!

    终是难忘那场恼人的春雪!碧云看得出元音的心事,又是担心,又是心疼。除了服侍文扬老爷,便尽量陪伴元音。翠华老夫人也是心急,常谓元音道:“此科会试未去,但等下科再考。”

    元音总笑道:“父母安康,比任何事皆重要!”

   

    这日忽见一位差官骑得一匹快马,直奔汪家大屋而来。元音与家人方要上前迎接。来人翻身下马,道:“圣旨到!”

    元音心里一惊,不知何事。官差又道:“解元汪元音接旨!”

    元音道:“万岁,万万岁!”

    元音跪倒在地,口呼万岁,一家人都跪倒在地,恭听圣旨,官差高声道:“上天承运,皇帝诏曰:安徽戊午科解元汪元音文才出众,孝心可嘉。任命为常州府无锡县县令,择日赴任。钦此!”

    皇上下此圣旨,元音万万想不到!一时出神,竟不知接旨。翠华老夫人道:“还不接旨谢恩!”

    元音回过神来,方接过圣旨,道:“谢过万岁,万万岁!”

    官差笑道:“上青汪氏,出了个知县,乃是破天荒的喜事,当好生庆贺!”

    翠华老夫人吩咐女眷下厨做些饭菜招待上差,自己回到房中,将喜讯告诉文扬老爷。文扬老爷万分高兴,一时忘了病情,竟下得躺椅,徒步行至客厅,见了上差。

     真是:

                 喜讯千般好,魔除胜药医!

    众人万分奇怪,可就是如此,文扬老爷顿时身轻如燕,能快步行走。自此下了躺椅,身体好了九分。文扬老爷吩咐为元音准备行礼,远出家门,去无锡赴任。

   大家正为元音出行做准备。忽然有二人推门进来,大家看时,来人正是文清与万水!元音惊喜万分,道:“二位兄弟何来寒舍?文清又是何时归来?会试如何?”

    文清笑道:“竟连发三问,待我慢慢道来。孙山依旧榜上著末名,文清却落孙山后。只好回行水吼岭,近日才得到家门。”

    元音道:“看二兄容颜,似逢喜事,言行似异于往常。定不会名落孙山!”

    文清道:“今却实遇得喜事,虽不是金榜题名,却也值得庆贺!”

    文清如此这般道来,元音道:“原是道我赴任之事,此又何足挂齿!?”

    文清回道:“元音兄新任无锡县令,倒是可喜可贺。只是此乃兄之大喜!我今所言之事乃你我同喜之事也!”

    元音急道:“文清兄今日言语,云里雾里,让人不知所以,快快道来!”

    文清这才慢慢道来:原来文清去了京城,将元音书信交与朱大人。朱大人为元音未得会试很是遗憾,又为元音孝心所感动。此时回得京城的朱大人,亦不同原来的朱大人,嘉庆帝对恩师非常宠信,时常独自召见,人事既行政事务都与之咨询,嘉庆帝对恩师几乎言听计从。故朱大人闲谈之中,便说出安徽戊午科解元未赴会试之因,言得解元宏才大略及雄心壮志,嘉庆帝甚是赞赏。此时常州府无锡县有个空缺,故下得圣旨,命元音任无锡县令。同时另拟圣旨,命文清任无锡县教谕。这便是文清所说的共庆之喜事!

    元音闻言,喜出望外,言道:“确实大喜之事,可喜可贺!也多亏了朱大人!”

    万水补充道:“二位仁兄远赴江南,我决定随二位前去,鞍前马后,追随左右!”

    元音万没想到会是如此,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文杨老爷与翠华老夫人得知,更是高兴万分,命人为三位另择吉日,远行赴任!

    你道是何日是行期?且听下回分解!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