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水] 屠呦呦领奖用中文演说是“最美的表达”

[复制链接]
查看3333 | 回复4 | 2015-12-13 12: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屠呦呦领奖用中文演说是“最美的表达”

  能够参加重要国际活动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都希望完整的体现这个国家的基本符号,并通过这一符号完整的传递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质,这一特质的最终体现就是语言。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将于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在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诺贝尔奖委员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屠呦呦当天下午第三个出场演讲。届时,她将用中文讲述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诺贝尔奖委员会方面将在现场提供英文的同声传译。

  语言的第一表达就是“我是某国人”。其实这个民主和自由的世界上,好多地区是很遗憾的,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说着流利的外语。但他们却和那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语言的表达,本质是精神的表达。其厚重的意境是没有东西可以替代。无论是贫穷和发达,无论是国内和国外,无论是南半球和北半球。如果站在某个高度的人不能清晰的记着这一点,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这一个民族意识流的失落。如此宣传国语,并非排外,并非厌恶外语。而是要说,我们不能为外语所累,更不能为外语所困。

  不要以为拿了国际大奖,你就是国际的,你就必须要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这种感觉虽然符合那种潮流,但却不符合这个民族的文化延伸。即便你拿了网球满贯,你也是中国造;即便你拿了文学诺奖,你也是中国造。而胜利到来的那一刻,整口流利的外语,真的不能锦上添花。如果不是解说员嘴里的china,谁又知道你是谁?这个世界又该如何给你定位?不是非要苛责,人在什么位置?什么环境下?语言的表达相当重要。这一点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还体现了个人的家国涵养。换个角度说,如果是在国内的某个交流环境下,你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这样的传播绝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但在重要国际活动中,发言个体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表达中的语言构成当然也具备这层意义。

  屠呦呦教授在瑞典要用国语发表演说,表达了这样的文化厚重,全世界的人都会听明白,她是来自中国的一个科学工作者。但这样的世界感知,并没有因为她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恰恰相反,她在用自己母语和世界对话。她同样是学识渊博的,她同样是优秀的。更向世界表达了一个说着中国话的科学家的优秀,而且准确的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科学内涵。一个科学家能在国际展示这一点,正是因为她说着自己的母语。

  不知道一个在国际上取得成就的人,不愿意说自己的母语是怎样一种情怀?

  记得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只有一个原因是读了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法国战败,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这大概是爱国主义的最教材了。不错,这个世界是发展的,或者说是融合的,但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忘记自己的母语。所以屠呦呦在国际上用国语演说,绝对不是一个诺奖的成就那么单一,她所传递的是家国正能量。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屠呦呦这样的美好声音。(周靖国)


风一样自由 | 2015-12-13 12: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守候圣西罗 | 2015-12-13 18: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湾-王文静 | 2015-12-13 2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王 | 2015-12-13 2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