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APP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加入家园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在线家园
魅力老区
群组圈子
Group
打卡签到
会员美拍
街头巷尾
笔留余香
信息交易
来榜人物
村情特色
媒体关注
文化旅游
榜山榜水
专题报道
单位
行政村
爱好
生活
综合
文章
帖子
群组圈子
用户
来榜家园
»
来榜老区在线家园
›
群组圈子
›
综合
›
来榜中医药
›
论中医之“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学术临床]
论中医之“火”
[复制链接]
4495
|
0
|
2020-9-7 17: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学关于火的名目繁多,但又未确立一个具有单指性的、精确的定义,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对火的理解与应用——
论中医之“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被抽象为哲学概念,泛指具有温热、升腾、明亮、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即《尚书·洪范》所言之“火曰炎上”。被引入中医学后,火被指为“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李时珍语),并通过类比思维形成了意象性的概念,以性能一致为据与人体及自然界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中医学关于火的名目繁多,此如《医学心悟》言:“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种种不一。”但又未确立一个具有单指性的、精确的定义,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对火的理解与应用。
笔者认为,根据中医学正邪发病学说,结合其性质与作用,把火分为正气之火、邪气之火两类则既简且妥。
【正气之“火”】
正气之火即火之常者,也可谓生理之火,实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
阳气之于人,“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能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并进一步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强调“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认为阳气是人体阴阳中的主导方面,人之生长壮老、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所主所化。这一观点,至清末被四川名医郑钦安发挥到极致,倡导“阳主阴从”,以尤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医学流派—火神派。
这种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在《内经》中被称之为“少火”。少火,即平和之阳气,如有 “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论。但也有医家如马莳认为此处“少火”“壮火”所指是药食气味的和缓与峻烈。张景岳则持少火为生理之火、壮火为病理之火的观点,认为 :“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并指出:“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此外,还有君火、相火之名。君火指心之阳气,相火则指肝、肾、胆、膀胱、三焦等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又称命门火或龙火,肝之阳气又称之为雷火。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二者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
【邪气之“火”】
邪气之火即火之变者,也可谓病理之火,是具有致病作用的一种邪气。
这种邪火在《内经》中被称之为“壮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之论。
邪气之火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别、阴阳之属、君相之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种致病火邪的特点,而虚实可作为其辨证纲领。
内外之火 外火的由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这种邪气多属疠气(或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的范畴,往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的特点,每从口、鼻而入,性属热毒,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又变化多端,常出现扰神、动血、生风等危候。二是由风寒暑湿燥转化而来,即“五气化火”。其中暑气纯属外来,具酷热之性,为盛夏之火气,而其余风、寒、湿、燥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也可化而为火。如寒邪郁遏化火,“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易从火化;或感邪后遇阳盛或阴虚之质,或受治疗用药影响等。
内火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失宜,或劳逸失度等,引发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而形成。包括因久病耗散而出现的脏腑阴阳气血的虚性亢奋状态,如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气虚之火等情况;也包括因情志、饮食或它病等所致的肝火、胃火、脾火、心火、三焦火等。就临床所见,内火之生除体质因素外,最常见的原因当属饮食与情志。过食辛辣炙煿或膏粱厚味,尤易导致胃火。情志过极,如喜、怒、忧、思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过度兴奋或抑郁,也可久郁化火,即“五志化火”。尤其是郁怒,易致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日久化火,而肝火一成,上炎可致肝阳上亢,或侮肺刑金,或扰及心神,横逆则可为肝胃郁火。
邪火的致病特点包括动血、伤津、耗气、扰神、生风、动痰、成毒等多个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此进行了概述,指出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烦躁狂妄、精神失常、疼酸惊惕等,都与火邪有关。
阴阳之火 李时珍言:“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而关于阴火、阳火的划分及概念却相当混乱,争论不休。依据火之部位,心居上焦阳位,而肾居下焦阴位,因而有心火为阳、肾火为阴之说。依据病理性质,阳火属热,治宜清忌温;阴火属寒,治宜温忌清。此阴火实属假热,由肾阳虚极无法潜藏而浮越,导致虚阳亢奋。对此,着眼于特性及治法,李时珍辨析说:“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欲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
此外,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阴火”说,言:“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惜所述详而不清,致使讼议不止。综合分析李氏所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邪火,其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
概而言之,阳火成于气有余,阴火生于气不足。“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此为实火;“气不足便是寒”,虽有火候,实属假象。
君相之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在描述天地运气变化时,提出了君火、相火说,并以“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定位。后世医家据此来说明人体中某些生理或病理改变。关于君火并无异议,而对于相火则论说纷纭,尚无公论。如朱丹溪认为,相火虽在人体各个脏腑中均存在,但以肝、肾为源泉,包括三焦、膀胱、心包络及胆等诸脏腑。赵献可认为,相火正常,则即如龙之潜海、雷之伏地,温煦长养脏腑气血而不显其形。
君相生变,则成邪火,或为心火炽盛,或为相火妄动。相火不位,则成为内生虚火(龙雷之火),而“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景岳全书》)。关于此,笔者认为李可老先生的观点较为平实生动。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秘。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之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即所谓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牙疼、齿浮、鼻衄、齿衄、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水亏者,以傅青主的引火汤(熟地、巴戟天、天冬、麦冬、茯苓、五味子)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肉桂1.5克,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
由上述可知,“火”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作为一个意象概念,并非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且由于标准不明不一,致使其概念纷繁、义项杂乱、义界不清,进而出现理解时歧义频生,应用时莫衷一是。这应该是关于“火”之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研究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验诸临证,合则规而用之,不合则舍而弃之,非此所为皆属徒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rfvrfv098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图文推荐
安徽最新通知:每人每年缴费400元!
昨天 16:21
骑行羊河村
昨天 15:08
牛草山记|储劲松
昨天 14:23
近日,人社部发布最低工资标准情况
昨天 11:38
又可以吃烤红薯了
前天 18:32
热门排行
1
来榜家园手机APP下载
2
又到了吃板栗的时节
3
岳西国潮非遗民俗文化集市
4
镇便民中心一行到星漫露营基地进行节前安全检查
5
横河黄金梨喜迎丰收
6
老古董唱片机
7
夏宗焰带队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8
2025国庆牛草山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