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刘渡舟针灸故事

[复制链接]
查看11060 | 回复0 | 2019-2-25 18: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渡舟针灸故事

王业龙

       刘渡舟(1917~2001),辽宁营口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历任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有一年,刘渡舟在天津汉沽农场巡疹至北泊的一户农民家中,恰巧这家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发烧而且头痛。试其体温39.6℃,切其脉浮,舌苔则薄白而润。便告其父:你的孩子患的是风寒外感,吃一服发汗的药就会好的。其父说村中无药,买中药须到总场。但是时已经过午,且交通不便,只有俟于明日,他又说:“先生为何不用针灸治疗,而何必用药?”其时针灸并非刘所长,由于病孩父亲亲自提出,姑应其请,以慰其心。于是针椎、风池、风府等穴,而是未料定能效,,然令人惊奇的是针后患 儿竟出了透汗,热退身凉而病愈。


       刘先生虽然不是针灸医生,因为在农村,诊箱内都杨有一套医针,以为偶尔之需,至于,配方选穴是遵《伤寒论》的“先剌风池、风府”和“当剌大椎第一间”的精神进行的。


       通过钍剌发汗解表事实告诉我们,太阳与经络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再重温足太阳膀胱经脉络脑下项行于腰脊和“太阳、三阳也,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的一名话,是说得多么中肯。


       循经取穴的方法,经在前面穴在后,所以有穴位必有经络的存在。伤寒太阳主表的关键,在于它的经络行于背后而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以此推论则经府相连以及膀胱为水府,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故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气津皆行于表”的说法。由此可见,太阳,实际上是膀胱与经络的概括,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称。这就是中医的传统理论。否则,那就违背了中医理论,而实中医不可取。


       本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一,必须熟读经典 比如《伤寒论》是一部公认经典巨著,是中医临床的指南。正因为刘先生能够熟《伤寒论》有关条文,遵《伤寒论》的“先剌风池、风府”和“当剌大椎第一间”的精神进行的,在难于取药的情况下,利用针灸治疗,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二,医疗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针灸就是,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如先生精于六经辨证和掌握经络俞穴以及针剌操作,在病人家属要求用针灸治疗的时候,能熟练掌握针剌技巧。如果一个临床医生对中医的针灸疗法一无所知,未免在临诊之际,药不应手,家针济急的情况下,遭遇一筹莫展的尴尬境地。

  三  体会六经与经络的关系  针剌发汗解表事实告诉我们,伤寒论六经中太阳经与经络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足太阳膀胱经脉络脑下项行于腰脊和“太阳、三阳也,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的一句话,是说得多么中肯。太阳,实际上是膀胱与经络的概括。太阳主表,其脉上连风府,故针剌风府等穴位能起到解表退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