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APP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加入家园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在线家园
魅力老区
群组圈子
Group
打卡签到
会员美拍
街头巷尾
笔留余香
信息交易
来榜人物
村情特色
媒体关注
文化旅游
榜山榜水
专题报道
单位
行政村
爱好
生活
综合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圈子
用户
来榜家园
»
来榜老区在线家园
›
精彩生活
›
灌水特区
›
聊艾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聊艾叶
[复制链接]
3458
|
1
|
2016-11-27 19: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榜家园友情提醒:亲,发帖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来榜家园立场,请网友自行参考并核实相关内容。
艾叶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别名:艾蒿、蕲艾、香艾。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又产。以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产量大。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质硬,基部木质化,外披灰白色软毛,茎中部以上分枝。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枯萎,单叶,不规则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背面灰绿色,密披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片有时全缘,无柄,披针形。花序总序排列,顶生或多数的头状花序集合而成。瘦果长圆形。
性状鉴别:艾叶:多为皱缩破碎或少带短茎的叶片,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密布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断面有白绒毛,气清香味苦。
艾绒:系将艾叶捣碎成绒团状,灰绿色,质柔软而韧,用行捻之似棉絮。
艾条:系去净叶片之艾茎,圆柱形有纵沟,密布灰白色绒毛,有明显的互生叶痕,质坚韧,断面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水芹烯、侧柏醇、杜松油萜。
药理作用:温经而止血,散寒除湿镇痛。现证实其原理为:
1、止血。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较显著。
2、抗真菌。艾叶煎剂对皮肤癣菌有微弱的对抗作用。艾熏法对多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抗菌作用。
3、健胃。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但大量反会引起恶心、呕吐。
炮制:艾叶:生用或炒炭。艾条:切咀生用。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脾、肾经。
功能:散寒温,理气血,暖子宫,止血。
主治:腹中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带下。
临床应用:常用于妇产科止血安胎。
1、治胎动不安,有下腹痛和阴道流血(先兆流产),常配阿胶止血,四物汤(去川芎)调和血脉,再加桑寄生、黄芩、续断等加强安胎作用,方入胶艾四物汤加减。
2、治虚寒出血,尤其妇科崩漏、月经过多。艾叶炭作为辅助药,与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再随证配补益药和收涩药。
3、治寒证腹痛,例如妇女经痛而见证属寒者,可用艾叶、香附辅助四物汤温经止痛(寒甚可加干姜、肉桂)。
4、治湿疹癣癞等皮肤病,内痈艾叶祛寒湿,常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等水煎服;外用则以艾叶30g、雄黄0.6g,硫磺0.6g,制成艾卷炙患部,或煎水熏洗,效果较好。
5、艾绒可作为温炙的材料用。
附:共叶和肉桂比较:1、两者都能治寒证腹痛(有时同用),但艾叶以祛寒逐湿见长,主治寒湿腹痛,阴虚而有伏热者也用,而肉桂温中助阳,主治虚寒腹痛,四肢冰凉,表现阳虚者则适宜,阴虚阳亦不足者亦用;2、艾叶能止血、调经、安胎,而肉桂能行血不能止血,能动胎不能安胎。
用量:3~15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胶艾四物汤加减:阿胶12g(溶化)、艾叶6g、当归9g、白芍4.5g、熟地12g、桑寄生18g、川断9g、菟丝子12g、白术12g、黄芪12g,水煎服。
注:家艾的原植物主要为艾,特点:叶片大而肥厚,清香味浓、艾绒多,质量好。野艾的原植物则有阿及艾,野艾,锡业艾等。特点是叶片小,瘦长而薄,清香味淡、艾绒少,质量较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风一样自由
|
2016-11-27 20: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叶是个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锟斤拷馗锟
提交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rfvrfv098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笔留余香
情感驿站
家园活动
信息交易
灌水特区
图文推荐
新鲜的生姜
昨天 19:16
八字岩水库
昨天 13:20
张果老石赋
前天 19:03
把夏天的遗憾,变成秋天的惊喜
前天 08:25
市农技推广中心到我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
4 天前
热门排行
1
来榜家园手机APP下载
2
又到了吃板栗的时节
3
岳西国潮非遗民俗文化集市
4
横河黄金梨喜迎丰收
5
镇便民中心一行到星漫露营基地进行节前安全检查
6
老古董唱片机
7
夏宗焰带队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8
韩国登山家严弘吉登上明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