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棵神茶的千年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43 | 回复0 |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棵神茶的千年传奇
转载自明堂文苑微信公众号
640 (3).webp
刊首语
      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包家乡,三天门主峰环抱的石佛寺茶园中,藏着一株跨越古今的“半棵神茶”。
     它是皖西南“三棵半神茶”中现存的实物珍品,更是岳西翠兰的母茶树源头之一。树龄超150年,如今被护栏环绕,前立“半棵神茶”石碑,静静诉说着千年故事。

一、帝王传说:神茶救驾的千年印记
      关于这株茶的传奇,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
     相传汉武帝南巡途经岳西,突患胃部胀痛,遍服汤药无效。听闻三天门(石佛寺附近旧称)有株崖壁茶树能治百病,便派人寻访。因茶树长在陡峭石缝中,最终请石佛寺高僧攀岩采得茶叶。汉武帝饮下茶汤后,即刻神清气爽,胀痛全消,当即下令将其列为宫廷贡茶,此后每年由地方官员协同僧人采摘进贡。
    另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曾有皇帝微服私访大别山,途中染疾卧床。夜里梦见身披袈裟的高僧,指引他前往悬崖寻一株奇茶。次日依梦寻得后,取芽泡水饮用,不仅病痛立消,更觉精神抖擞,遂御笔题“神茶”二字,命人刻于石碑之上。
    后人因担心崖壁茶树遭风雨损毁,将其移栽至石佛寺茶园,却意外开启了它“半棵”的传奇。
640.webp

二、“半棵”之谜:贪心与自然的双重馈赠
    “半棵神茶”的名号,源于两则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暗合了茶树的奇特品性。

1. 贪心戒:神物不可私占
     古时石佛寺周边有位茶妇,发现移栽后的神茶芽头肥嫩,且采之不尽——白天采完的芽尖,入夜后竟能重新冒出。
     她贪心骤起,用围裙将茶树另一半紧紧盖住,想独占所有新芽。谁知次日清晨,被盖住的半边茶树叶片枯萎、枝干发蔫。茶妇慌忙摘下围裙诚心致歉,月余后枯萎的半边才缓缓复苏,但从此留下了**“半旺半迟”的特性**,仿佛在告诫世人:神物当共享,不可贪私。

2. 自然偏心:一株两品的禅意
    经现代茶农与学者观察,这株茶树的“半棵”差异并非偶然——同一植株上,两半枝干的发芽时间、形态、香气截然不同。
     一半与普通茶树同步:农历三月初可采摘,芽叶肥壮,香味清淡;
     另一半“性子极慢”:要等到端午前后才抽新芽,芽叶尖细翠绿形似兰花,冲泡后香气如兰似蜜,即便八月高温天,仍能冒出鲜嫩梢头。
     当地老茶人说:“这茶像被佛菩萨分了心,一半入世随俗,一半出世守禅。”
640 (2).webp

三、自然奇观:无法复制的茶界谜题
     这株神茶的神奇,远不止“半棵”之名。
     它从不开花结果,无法通过种子繁殖,即便小心翼翼移植茶苗,成活率也不高,仿佛与石佛寺这片土地达成了“生死相守”的约定。
    多年来,茶学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试图解开“一株两品”的奥秘。有推测认为是移栽时根系与普通茶树交融,形成类似“嫁接”的效果;也有说法称茶园土壤含特殊矿物质,导致茶树基因变异。但这些推测都未得到完全证实,神茶依旧以“未解之谜”的姿态,守护着大别山的茶脉传奇。

四、古今传承:从禅茶到文旅的新生
     “半棵神茶”不仅是传说的载体,更是岳西茶产业的活化石。
     清代时,石佛寺的僧人以神茶为根基,开辟茶园,制作禅茶招待香客与施主,“石佛禅茶”的名号就此传开;到了现代,它成为岳西翠兰品种溯源的重要依据,当地茶企还以“半棵神茶”为灵感,研发出多款特色茶品。
     如今,岳西当地正规划建设石佛神茶文化园,将这株古茶与禅意文化、茶园风光相结合。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亲眼目睹“半棵神茶”的真容,还能聆听千年传说、体验采茶制茶,让这株古茶的传奇,在茶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640 (1).webp

刊尾语
     从汉武帝的贡茶,到百姓口中的“神茶”,再到如今的文旅名片,石佛寺的“半棵神茶”,早已不是一株普通的茶树。
     它是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岳西人对“茶”的敬畏与传承。这株跨越百年的古茶,仍在静静生长,等待着每一个前来聆听故事的人。


摘录一首古人诗作
三天门下半棵茶,神仙能看不能拿。
若是饮得此茶味,千里迢迢不想家。

咏岳西石佛寺半棵神茶
张翠英
汉武南巡瘴气霏,圣躬胃胀滞征衣。
忽闻石寺藏仙茗,急遣臣工采翠微。
半树香汤驱痼疾,千年贡籍载清辉。
至今古刹缠封在,犹向春风吐旧菲。

     2025年9月24日上午老年大学诗词课,张泽润老师讲了许多有关岳西县的茶文化,受益匪浅。于是我便查阅资料,加深对家乡茶文化的了解,也是热爱家乡的一种方式吧。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