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读一遍长三年寿

[复制链接]
查看8105 | 回复2 | 2018-1-14 2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古天真论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是对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是寓黄帝和岐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

  首先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体原因,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最后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中文名:《上古天真论》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

  内容: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

  指导方面:4个特性

  时效性


  概述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文献考,至岐黄。岐黄即指《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论文汇编,对话式论文风格(对答式的文体显得更客观也有诱惑力,作者的设问和受访者的回答竟然如书面用语一般精准而几无瑕疵,这不禁让人感叹后期的“润色”。所谓后期的“润色”喻对话是假的)。学者在汇编之时,中医学说已经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方剂、到临床各科、病证、发病因素、诊断、保健治疗术(虽用药但不止于药)等等方面成熟,编者为了让这些学说的普及应用并且永传后世,对当时所撑握的中医文献,站在整体、系统化的高度,进行了汇编整理成册。由于当时的人力、物力、资料、资源以及社会风潮等等的影响及局限,编者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能做到这种成效,就是在当今也是难能可贵的了。汉文帝时,习医者淳于意因不与难缠的王公贵族治病,招恶意诽谤,被状告至文帝,皇帝亲手审理此案,留下医界佳话。这事可能是对《内经》用对话式文稿的启发,而现代许多学者从考古及出土医学文物分折,内经文稿也应该产生在此之后。内经古本在流传过程中也不断地被整编,如唐代,学者王冰对留存的已经损坏、散乱、遗失缺如以及医学术语中涉及《道》学等等文稿,重行整理编著并补充了内容,这样使文稿显得更系统化、完善化,据说是现流传的《素问》一部八十一篇版本。论文文体,每篇文稿,皆以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对论点、论证、论据、结论等的布局,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是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需要的。补充这点说明,便于读者对《内经》文稿有个特别的认识,便于学习、注译、撰写医学论文。医之道乃学说体系,自传世以来,皆以为是一门技术,习者多只取其中而用之,如此取舍,故流传散失甚多,此巨大遗憾!万望习者自此珍惜之。

  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健康与长寿。而《上古天真论》正是寓黄帝和岐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

  首先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体原因。

  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最后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1. 关于篇名:

  上古,王冰注:“玄古也。”玄者,远也。所以,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 天真,大致有三种解释:

  ①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念也。”

  ②指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又称为“天年”、“天寿”。

  ③认为“天”,指先天;“真”指“真气”,也名“元气”。李东垣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正因为元气本于先天,,故名“天真”,即先天真元之气。

  从分析本篇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因善养生,保全真气,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第三种将天、真分而释之,似较合理。

  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上古之人,保养天真以却病延年的原则、方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元之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篇内凡言道者五,乃全天真之本也。”

  2. 内容提要

  ①养生的主要法则、方法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②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演变,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③举“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顺应天地四时阴阳而保养精、气、神的程度不同,其寿命也不一样。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六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译文

  从前有一位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三岁时已经能说会道,十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的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他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他的人民: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对这些朴实的人民来讲,嗜欲又怎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论也不能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所以能符合养生之道。因此,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但行动不显衰老,是因为他们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的缘故啊。”

  黄帝问:“人年纪老了就不能生育,这是因为精力枯竭了呢?还是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的必要结果呢?”

  岐伯说:“人的生理过程:女子到七岁,肾气已经充盛,牙齿更换,头发生长;十二岁或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行动,所以能怀孕生育;二十一岁,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二十八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肉骨骼强健坚固,头发长到极点;到了三十五岁,身体开始衰老,首先是阳明脉衰退,面容开始枯焦,头发也会堕脱;四十二岁,上部的三阳脉衰退,面容枯焦槁悴,头发开始变白;到了七七四十九岁,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经,所以形体衰老,不再有生育能力。男子到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肾气充满,筋肉骨骼强劲,真牙生出,牙齿长全,生长发育期结束。三十二岁,这是身体最强壮的阶段,筋骨粗壮,肌肉丰富。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人体上部阳明经气衰竭,面容枯焦,发鬓斑白;五十六岁,肝气衰,筋脉搏活动不便;到了六十四岁,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退,形体衰惫,牙齿和头发脱落。肾是人体中主管水的脏器,能接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贮藏起来,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现在的年纪大了,五脏都已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也完全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生育的能力。”

  黄帝又问:“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但仍然还能生育子女,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先天禀赋超常,气血经脉能保持通畅,而且肾气有余的缘故。不过,这种人虽然能较长时间保持生育能力,但一般男子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时候,天地所赋与的精气都已竭尽,也就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黄帝说:“那些掌握了养生之道的,年龄超过一百岁,还能不能有生育能力呢?”

  岐伯回答说:“掌握了养生之道的人能延缓衰老,保持肌体的旺盛,年寿虽然已高,仍然有生育能力”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真人的,他能把握天地自然变化之机,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保养精气,精神内守,超然独立,肌肉形体,永远不变,所以能与天地同寿,永无终结。这是因为契合养生之道,因而能够长生。中古时代有一种叫至人的,他有淳厚的道德,并懂得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所及,达于八荒之外。这是一类能增益寿命而自强不息的人,可以归属于真人。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岁。其次有称作贤人的,他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

  解析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意识训练、食物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工作习惯训练。就目前人类能力而言,这种训练是提升人体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径。心身健康指导专家应挖掘其科学内涵,制定具体操作手段,直接用于改善更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与否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则,首起一段为全文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的:“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于探讨人体功能衰退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受到的呵护越来越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功能衰退问题也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质量。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之后,过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反应到中国。而营养指导偏离民族习惯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风的人数迅猛增长,使代谢功能衰退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正被行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按照美国的营养学改造了自己的饮食结构之后,我们处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遗传能力会显得有些不足,而处理碳水化合物的遗传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会引发很多严重的后果 。剑桥大学学者的调查显示,在糖尿病增长率最高的美国,欧洲移民发病率实际上没有明显变化,而引起发病率总数变化的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传统农业国的移民 。

  《素问》对人体功能衰退问题的探讨,正可以启迪我们今天维护人体功能的原则和方法。

  根本原则

  直到目前人类能力而言,人体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确发挥中维护存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人体功能维护的原则和方法,对今天指导中华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时效性。

  人体功能维护的总的原则是遵守生命规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质运动规律。原文对这一原则的描述为:“法于阴阳”。《易传·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又说“生生之谓易”。 中国古代主流生命哲学的一贯性表现为,《易传》的思想始终与中医思想互相作用,与《黄帝内经》融为一体,成为指导中国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人体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长寿的条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的德,是古代对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体功能没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没有丧失的危险。

  人体各种功能存在而不丧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种运动能够不断进行。如原文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功能发挥、功能训练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确途径。而试图通过光学的、电学的、化学的、基因学的技术来直接提升人体生理功能,而不是考虑人体在任何过程中的某种训练,对增强人体功能来说都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事实来证明。真正的科学必须接受如此人体训练之后功能会得以提高的事实。

  功能训练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人体功能维持的四个方面做出了指导,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人体生理功能维持所必须进行的四个方面训练:认知(意识训练)、饮食(食物训练)、起居(生活习惯训练)、工作(工作习惯训练)。

  (一)理论认知与健康实践需要吻合

  如果对自身健康问题缺乏理解,就会增加焦虑产生的机会或者加重焦虑程度 。患者内心对疾病及康复方式的合理性确认,无论这些被确认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都会缓解他们的内心焦虑。原文要求的“和于数术”,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谐的必要条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正是要医学信仰与健康行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对生命规律的尊重还表现为对人体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对自然变化过程的认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环境有人体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然后是对生、长、化、收、藏各年龄段的描述,充分反应了《素问》对生理自然变化的过程的尊重。

  (二)尊重饮食习惯与食物控制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食饮有节”。有节,即隐含了一个命题:饮和食都是必须的。《素问》中说明中华民族传统的食物结构是五谷、五蔬、五果、五畜(畜肉)。这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的传统有着显著区别。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习惯下的营养指导来规范中华民族的生活。有节,一个明确的命题就是要节制,不要完全放纵自己的喜欲或暴饮暴食或不按时就餐,做到定时、定量。“美其食”,就是要以传统的食物为美,支持和享受传统的食物结构。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此言不要创造与习惯不符合的营养方式,而是要在尊重习惯的基础上调整。所以原文:“行不欲离于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起居有常”这里的常有常规的含义。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围、限度来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这样的限度,比如过度休闲,过度懒惰,都可能导致肌肉松弛甚至身懒体乏;如果过度紧张、兴奋,则可能导致失眠,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是说不过分。“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是说精神状态要与实际生活状态吻合。
rfvrfv098 | 2018-1-14 2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有误即:读一遍长三年寿
小王 | 2018-1-15 09: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是直接看译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