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APP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加入家园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在线家园
魅力老区
群组圈子
Group
打卡签到
会员美拍
街头巷尾
笔留余香
信息交易
来榜人物
村情特色
媒体关注
文化旅游
榜山榜水
专题报道
单位
行政村
爱好
生活
综合
文章
帖子
群组圈子
用户
来榜家园
»
来榜老区在线家园
›
群组圈子
›
综合
›
来榜中医药
›
中医的读与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文化]
中医的读与用
[复制链接]
6757
|
0
|
2018-1-6 2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fvrfv098 于 2018-1-6 20:25 编辑
中医的读与用
www.cntcm.com.cn
2017-12-29
唐代大诗人陆游有两名极富哲理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极力强调把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互相印证,即可检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又可以使实践知识得到更深一步的科学说明,他的名著《昆虫草木略》就是这样写成的。他说,农民熟识田野生物,但不通晓书本的意思,读书人通晓书本之意,却又不晓田野之物,所以必须实地观察生物,再对照书本的记载。清人寥燕还把实际知识比喻为“无字书”,用经告诫学者,要想获得完备的知识,单靠读有字折书是不够的,还须到实践中去读“天地万物”的“无字书”。倘若只读书本,完全不接触实际,那只是死书而已,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把书“读活”。
要把中医书籍读活,就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学了就用,在应用中再学,效果更好。姜春华老医在回忆录中写了一节“读书和看病结合”,记叙他少壮时看病,凡日间看过的病,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自己处方治疗无效的就借鉴前人治法的可取之处,参照印证。金寿山也很有体会,他认为要把书读活,必须接触临床,才能体会得真切。例如《金匮要略》讲‘瘀血’病人,“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他最初理解为“渴不欲饮”。后来在临床上看到许多肝硬化病人,往往诉说口中粘腻,才恍然悟出,《金匮》说口燥而不说口渴,是言其口中黏腻,并非“渴不欲饮”。
研读医书。不仅在于明理,而且在于指导看病,切忌脱离临床,纸上谈兵。还是金寿山说得好:“临床决不可少,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头理论,即使讲得头头是道,耍的是’花枪‘中看不中用。”所以,自古以来,著名医家不仅博览群书,尤其重视临床实践。陈修园、程仲龄等许多名医都主张白天诊病,夜晚读书。意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清代作家吴敬梓也深明此理。岳美中先生在回忆录中就谈过:“我行医之初,靠书本的一些知识辨病投方,疗效并不高。”因此古今医家在独立诊病之前,大多先要跟师“侍诊”,就是为看看书本怎样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吸起老师们的经验。
上海名医丁甘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已形成一套千锤百炼的常规成方,卓有显效。其弟子经过跟师“侍诊”先吸起老师运用这些成心方的经验,然后再独立诊病,就比较心中有数,临床疗效也能较快提高了。邓铁涛教授,在年轻时曾先后跟随父亲及几位不同的派别,各有专长老师实习,收获甚多。例如,他亲见其父使用仲景治产搬弄是非腹痛的枳实芍药散,治愈一例城要注射吗啡方 能暂时止痛的产妇,才体会到这个既简单又不属止痛之剂的药散,确有惊人的效果。
当然,医疗经验主还得靠自己在医疗卫生工作是去积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 把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聪明人不仅“听到一次,思考十次”,而且“看到一次,实践十次。”实践的确次数次愈多。经验就越丰富。人也就越聪明。正如日本谚语所说:“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硕果。”只有经过医疗实践的锻炼,医疗能力才能增强。强调就地拜师学习,早临床,多临床在临床中去求得真知,在看病中去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途径。许多名老中医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临床治病,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临证规律,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一个临证变通的特殊规律。掌握了前者,才能对常用见病证应付裕如;掌握了后者才不至于面对疑难病证束手无策。二者不可偏废,所以说:“临证贵在知常达变。”
对于初临床的中医来说,首先要特别强调“知其常”,打好扎实的基础。感冒就常见病之常见者,就应从它入手。
掌握常见病一般诊治规律,首先要熟悉地掌握其基本证型的诊治。例如,感冒和外感谢咳嗽以风寒、风热为基本证型;泄泻以湿热、伤食、脾虚三型为多见;胃痛以虚寒和肝胃气痛二型为多。要处理好这些常见病及基本证型,又要从浅近的方药着手。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说过:“学问之道,必由浅入深……所谓浅近者,伤风则防风荆芥;感寒则苏叶、葱头;伤暑则香薷、广藿;疟疾则柴胡汤加减;痢疾则黄芩汤加减;妇人则四物汤加减;小儿则异功散加减。”
临证治病同,牢牢掌握一些历代 名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名方经过千锤百炼,如能正确运用,疗效甚佳。如丹溪治病,凡遇气血亏虚者以四君子汤,血亏者以四物汤,痰饮者以二陈汤,湿食者以平胃散,都以四方为主,更参解郁治之,药品不繁,每多中病。然而,使用成方治病,必须切合实际病情,不可以方试药,拘方治病。贵在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程仲龄就很善用古方,正如其弟子吴体仁所说:“大体方药一衷诸古,而又能神而明之。”李聪在随师应诊时,发觉其老师很少用完整的“汤头”,询问其故。老师笑道:“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将来。你‘治病三年乃知天无方可用了’了。成方与证相合,当可用之。但应知常达变,以方套病,误人深矣。”
要想做到知常达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功到自然成。为了缩短这一进程,除了多读古今医案,多观察其他医生的处方得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李聪甫说得好:“在实践中一定会时有所感时有所得。这些成功或失败的感受都是稍纵即逝的必须以‘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记录下来。尤其是疑难病的处方,要将理法方药一一叙明,并具存根。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能受其益。”
学习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又能进一步学习,所以读医书必须结合临床,临床又要进一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安徽 王业龙)
(责任编辑:刘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rfvrfv098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图文推荐
又可以吃烤红薯了
4 小时前
安徽唯一!岳西县获评“全国茯苓产业先进县”
12 小时前
新鲜的生姜
昨天 19:16
八字岩水库
昨天 13:20
张果老石赋
前天 19:03
热门排行
1
来榜家园手机APP下载
2
又到了吃板栗的时节
3
岳西国潮非遗民俗文化集市
4
镇便民中心一行到星漫露营基地进行节前安全检查
5
横河黄金梨喜迎丰收
6
老古董唱片机
7
夏宗焰带队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8
2025国庆牛草山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