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苦寒 走出大山 1979年,葛仿华出生于岳西县和平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常年辛苦劳作让父亲积劳成疾,家庭条件十分拮据。1993年,父亲病情加重,哥哥姐姐迫于无奈辍学外出打工,但是全家却极力支持最小的弟弟求学。正读初中的葛仿华深知家人的良苦用心,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于是葛仿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长大后好好干一番事业,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1995年,葛仿华顺利考入安庆市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财务专业。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考上了,忧的是必须一次性交付三年的学费,共计7600多元。当时家里只有不到2000元的积蓄,并且还是哥哥姐姐打工存下来给父亲治病的医药费。为了能让葛仿华安心上学,家人背着他东借西借凑齐了学费。葛仿华回忆,上学的前一个晚上,父亲拿出一个黑色的木箱,以前家中值钱的东西都放在里面。打开箱子,里面是妈妈放的很多干菜及洗换衣物。在衣服中间裹着一个很大的红纸包,里面全是一扎扎十元、五元的钞票。在去学校的路上,葛仿华的手一直按在木箱上,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和不舍。就这样,葛仿华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踏进了大学校园。 穷人家的孩子知道柴米贵。读大学的时候,他每学期带750元钱,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夹20块钱在书里面。当时从安庆到岳西的车票是18元,被特别珍藏的20块钱就是回家的路费。“当时就知道夹在书里的钱是打死都不能用的,因为只要这20块钱还在,就意味着一定可以回家。”葛仿华说。剩下的730元既要用来吃饭又要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对于正长身体的男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你要知道,那时候菜里没什么油,每餐三两饭是绝对不够的,一定要半斤才行!”对于那时的艰苦,葛仿华依然记忆犹新。 为了填饱肚子,有经济头脑的葛仿华在不耽误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小生意,开始在学校推销岳西翠兰。通过自己的努力,岳西的茶叶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甚至还有老师帮他卖茶叶。这样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有多余的钱,他将余钱借给需要帮助的同学,甚至从不“要债”。 1998年,葛仿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庆一家国营企业上班。但是那时这家公司正在转型,新入职人员需要拿出不少于两万元来入股。当时,为了供葛仿华读书,家里已负债累累,哪来两万元钱。于是他无奈地放弃了分配的工作,毅然加入赴沿海务工大军。回忆起当时的想法,葛仿华眼中流露着睿智。他说:“凭借山里人的憨厚执着,我为什么不能出去闯一闯,成就自己的梦想呢?也许真的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来。” 葛仿华和几个好友经过两天辗转到达厦门。路途的辛苦和前途的迷茫,让刚出校门的男孩们感到害怕和无助,有两个同伴还没有到厦门便下车折回了。此时大家的心里非常纠结,葛仿华鼓励大家为了自已的理想和目标,一定要坚持到达目的地,一定要实现目标再回乡。自此,葛仿华跌跌撞撞地走出了大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