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榜家园 首页 魅力老区 媒体关注 查看内容

合肥晚报:重读一座小镇

2014-6-21 15: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32| 评论: 0

摘要: 合肥晚报:重读一座小镇 作者

 

 

重读一座小镇

 

    上百次经过这座名叫来榜的小镇,在流逝不复的时间里,它似乎纹丝不动。这样说当然并不确切,事实上,年复一年,在路过的途中从车窗望去,它显得越来越沧桑,越来越斑驳。一两条坑坑洼洼拥挤狭窄的街,数十家灰尘满面门庭清冷的店铺,最繁华的中心地带挤满了烧饼油条铺子、赶集的乡人以及当街拉客的面包车,在吴头楚尾的深山里,这样的乡间小镇走上几十里路就能遇上一个,像一棵树上结的果子,淹没在相似的面目当中。

    我一直以为来榜是一个既无特色也无故事的小镇,以为它不过是最近数十年人群聚居的一个极其偶然的存在。当小镇诗人张泽润君邀请我去采风的时候,说实话,我当时想:那里有什么好看的?

    所以,当这个初夏,我以一个看客的身份来到这里,从镇政府提供的一册《来榜民间故事》里,知悉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聚居,三国时曹操部将曾在这里屯兵牧马,宋朝时这里出过一个榜眼,明清时期这里就有许多手工作坊和店铺并渐渐形成今日的来榜老街,革命战争时期来榜人民为支援红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非常惊愕,并且暗自惭愧。惊愕的是它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惭愧的是自己的孤陋寡闻以及从前对它无意中的轻看。一座貌似平常的乡间小镇,或许就像一个在乡间耘田锄草的老农,如果不去深究,就会下意识地将其忽略。

    其实,只要稍稍用点心思,琢磨一下这里各种稀奇古怪的小地名,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颇有内涵的镇子。黄泥古墩,胭脂畈,马园寨,斑竹畈,七姑潭,红毛湾,南山,九井缸,钟形山,摇铃石,老鸭冲……每一个地名,都像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的开头,都像一个曲径通幽的谜面,都通往远古又维系着今天。回来后,我把那册薄薄的《来榜民间故事》细读了一遍,当地文人墨客梳理撰写的数十个乡土小故事,让我回味无穷,于是我又读了一遍,并郑重地将它收藏进书架。

    我曾经误读过这座小镇,现在我需要用心来重读。

    在来榜逗留的一整天里,我和同行诸君参观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政务新区,在省内外赫赫有名的徽名山有机黑猪养殖场,花墩茶园,鲟鱼养殖场,泉源盛工艺品公司,以及马园寨。所见所闻让我对今天的小镇有了全新的印象,说是刮目相看也不过分。

    这里生产的国徽和党徽悬挂在全国无数地方。这里天然放养的有机黑猪闻名全国,进入国内多家大型超市,曾专供上海世博会。这里是华东地区的瓜蒌之乡,皖省蚕桑第一镇。这里一个毫不起眼的私营企业一年纳税数百万,而这样的企业正一个接一个地落户。这里的马园寨有保存完好的十里古寨墙,寨墙上沿墙生长着树龄上百年的映山红,这个时节,映山红正在怒放,可谓是十里胭脂,十里锦缎。还有那巍巍青山,迤逦秀水,山脚下炊烟袅袅小楼林立的现代庄园,平畴沃野之上油绿的蔬菜和庄稼……来榜大地上,随处都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如初生太阳般的蓬勃朝气和生机。

    我不得不再次反醒我过去对小镇的太过武断和浅薄的认知:这的确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并深入认识的小镇,包括它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当下。

    相传,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名叫又生的年轻读书人,沿着汉武帝御封的南岳古驿道一路南游,来到大别山西坡腹地一个叫做钟形山的地方静心攻书。后来,他与钟形山下一位名叫修竹的美丽农家女子相识、相知、相爱。后来,他进京赶考得中进士,殿试后又高中第二名榜眼。后来……

    这是来榜地名的缘起,是关于来榜最初的故事。千年之后,美丽的故事正被来榜河畔新一代子民奋笔继写和演绎。


激励

共鸣

鲜花

认同

支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