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笔留余香 

来榜行吟(组章)

本帖最后由 碧水蓝天 于 2019-8-16 13:45 编辑

1.《海形传统村落》



一座村庄,走着走着,就老了。一座房子,住着住着,也就成了老屋。
                                                                                                            ————题记


炎夏,我们把一把把热汗凉在一个叫海形老屋的廊檐。
屋脚闲置的犁耙,把犁头与耙齿曾经锃亮的记忆,植入岁月的泥土;
墙上贴挂的蒲篮、筛子,阳光照到的地方,有筛眼的光斑,竹篾的金黄。那些稻黍于篾具的旋舞中,分出粒子的饱满与秕谷。
那扇木窗打开在岁月的岸边,点亮主人的日子;那条木凳坐在时光深处,述说着主人的故事。惟有老屋根基,在不规整的块石中,垒出稳重,以及远走的时光……
那些木质栏杆,那些横梁与木柱支撑的骨架,已植入游者的眼眸。一些记忆的章节,也将在季节轮回中,逐渐淡泊下来,成为一种渺远的故事或传说。
是啊,时光永恒成一道门槛,叠着岁月的吟叹。

其实,一座村庄就是一种记忆,一个符号,一部春秋,抑或一个姓氏。
海形传统村落,载着风雨,也承着星月。
据言,早先汪氏就想择一蟹子形,于较为开阔的地带定居下来。于是,马元海形即成了相中之地。
一块巨石,卧于院中,作匍匐状,形如蟹壳。溪边一石,形如蟹螯,故名海形。
清晨,当第一滴清露滴落,日上中天时,蟹子石渐渐地接受阳光的片刻亲热;
暮晚,当一轮月辉临空,蟹子石便散去积聚的热量,默默地与农人倾心交谈。
老屋走过的春秋,只有青苔记下,只有月光记下,而最终,只有老人相授而记下。
海形老屋的故事,如一部史书,只有开头,没有结尾,后人慢慢续写。

过弄的风,依旧贴着脸颊,丝丝的掠过。
我们的目光,留在斑驳的墙上,留在烟熏的灶台,留在锃亮的餐具擦拭过的锅边。
静静地,我们不发一言,与其对视。
没有言语,没有评说,甚至不愿走动。老屋只剩下沉默,耳边只余下一溜小跑的风声。
我们仿若成了老屋的主人。我们就是老屋的主人。
对视,就是对老屋的一次复述;坐下,即是对往事的一种梳理。

2.在花墩,我认领一方山水

一块醒目淡红色的三角巨石,立在村口。318国道像一条白色带子,穿村而过。
一垄垄茶园,托起满目葱茏,萦绕满坡的茶香;一棵棵翠竹,蓬起漫坡青翠,垫高青山的欲望;
一个个卵石堆成一排排绿色甬道,一盆盆花卉摆成一条条迎宾长廊。
一盏盏彩灯,放射出夜晚的光芒,将花墩的路口点亮。魅力花墩,整夜未眠。
一棵迎客松,站在村口,仿若在对过往的行人或游客打着招呼,在树下小坐片刻。
一片绿荫,就是一丝心怡;一盏清风,就是一杯凉茶。
一张石桌,就是一方天地;几把木椅,就是一点心意。

进入村口,村部呈现在古树的绿荫里。就像进入涓水湾里的清凉。
溯溪而上,路口的古柳一排排,绿荫婆娑,道路清爽。
树上指粗的藤蔓,缠绕经年,叶子也在对溪水说着清凉的话语,一如溪水哗哗的流淌声,经年不绝。
村部前的池塘,可是最佳创意,池中既能寻到青山的轮廓,也能寻出鱼儿快活的影子。
在花墩,眼里流出都是幸福的绿意。除了每户门前花坛点缀的各色花卉。
站在村部广场,我忽然想起一位老人讲过这样一句话:“三山一河,银子满箩”。我想,在党的引导下,花墩人一定会“银子满箩”的。

在花墩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花墩美,美在山水。
这里有屹立河畔的鲜花古墩,厚重悠远的古树名木,郁郁葱葱的千亩茶园,大气雄浑的狮形山,灵动秀美的来凤屏。
这里有水质清澈的天然浴场,水声清越猫形山瀑布,中华鲟养殖产销两旺,就是接纳宝纛河的清波水流。
宝纛河里麻驼子(一种鱼)味美,当年可是林中书进贡皇上的珍品,宝纛河的“贡鱼”因此颇负盛名。
花墩美,美在人文。
走近村部的文化墙,映入眼帘的是《新二十四孝图》、《廉政文化象征图》、《中国梦炫彩图》,有出自乡村传人刘思义刀下的艺术石刻,砖雕以及多姿的盆景和栅栏,有摄影家的《山水叫醒者》、《母皖山慈容》“母亲文化”系列,八字岩的摄影。在这里,“三岁孩童识华表,八旬老翁唱国歌”,你“蹲”在花园,其实就站在时代文明的平台窗口。
花墩美,美在眼光。
几十年前,花墩人就瞄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开辟一条条茶带,村书记王烨光带领乡亲发展茶叶,认准不回头,吃苦在人先,成为知名的茶叶状元;还有一个敢为人先的养猪大户石跃进,百折不回的村主任刘玉龙,一心为群众着想,为民生工程奋战在一线……

其实,花墩人手里攥紧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式:自然环境+实干+X=美丽乡村。这个未知数X的解:创新。
在这里,花墩的魅力永远都是一个行走的动词,一个引领全镇的动词。
在这里,我也会把“期待”二字按在胸心里,小声地贴近花墩人耳朵。

3.《来河,流淌着不散的清芬》

不用问路,只用导航,擦着县城沿318国道,一直往前走,盘旋而上,再蜿蜒而下。
来榜,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就扣在来河两岸。
河道整修一新,两岸马路宛如两条带子,束在来河的腰间……
吊桥拉近两岸的民意,平桥贯通两岸的经济,石拱桥载着两岸的经贸,座座相守。
小镇迈出年轻的步子,步子赶上了时代,时代打造出风情小镇。

若在八月间,桂花的清芬,播撒在行人的肩头;
孩童扬起笑脸,接住生活的蜜意与温度。鲜花绣在袖子上,特别抢眼;乐曲流在嗓子里,尤为舒畅。
一踮脚,豪气跟着个头一齐长高。
夜晚来河,有彩灯的邀约与摇曳,有俊俏的美眉与靓仔,有节奏的旋律和舞步。
当彩灯流动脚尖,当艳服甩动美感,当舞姿扭动流畅……
凌霄花为何总是努力向上绽放?她张开的喇叭口,每天都会奏出一支支生命的赞歌。
我喜欢她,就像遇上了知己。
喜欢,无他。
只因她的颜丽,以及对生命一腔执着的情怀。

夏秋之交,口占一首小令。安放榜眼的故乡,与菊为邻。
把酒临风,给小径,给高楼,给每一个途径来榜的旅人。
于是,诗情伴着花香,汩汩流淌。
在来河两岸行走,我真切地闻到了。

高架即将飞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夙愿即将实现。
今生寻你,画卷成真。暗香树影,鸟语内藏。宜居环境,指日可待。
羡慕,成为真实;享受,成为现实。
八字岩的攀爬,三道山的俊美,钟形山的独秀,马元寨的追踪,走近来榜,仿若走近了一幅水墨画轴。

唯此,我伏在八月的衣衫里,搅动十月的暗香,夜读小镇的风情。
旅人读星月,而我,在月光下,读旅人额上的明月。
她一个回眸,搅动这个不安静的夜晚,恰如来河水的昼夜欢歌,载着来河的今昔……

一笔惊鸿,让清瘦的诗词,活泛于眼眸;山养情,水养性,钟山一走,来河两岸,变化之迅疾。
夜读来河,点亮的是来河两岸民生与福祉。

4.《去马元寨》

太阳正紧,云也懂得旅行。绿荫筛下光斑。
微风轻抚。
无名的野花朝我挤眼。而我只在阳光跳跃的叶面上,寻出快活。
知悉的,只与沿途的野果扯上一丝关联。

抛出的目光,惊异大于自然的呈献。
其实,每一个晃动,每一次擦肩,皆与植物或药物有关。
譬如纸皮上的红果,青槎中的刺莓,抑或缠于松杉的野果藤条。
这个夏天,它们好像都在刻意做着迎客的主人。
那些花草,躲在草丛中也在汲取阳光的碎片,行走在《药典》里,努力地生长。
儿时残星的记忆,在这些药草面前抛出汗颜。一路上的打趣,尽管踮起脚尖,还是够不着知识的高度。

青皮的树与悬挂的荚,攀附的藤与垂挂的果;粗壮的株与紫色的球,清澈的水与流动的歌;还有我
都想从骡子的蹄印里寻出蜂的吟叹,蝶的炫舞。
于是,那香留在寻思里,不愿出来。我只好把脚力贴在陡峭的山道上,踽踽而行……

歇息,不单是人的一种意愿,一种行走的方式。
此刻,我们坐在溪边洗着自己的心情。风从林梢吹过来,阳光也有点调皮。
涧下的石岩,飘出数条筷子粗细长长的水线,接地连崖,迎风而歌。
我想,那里面肯定储存着马元寨当年驻守兵士防守与厮杀的风声,或歌,或泣。

我拥爱眼前的景致,就像爱着自己一样。
用呼吸去贴近;用目光去依恋。路途在缩短,情意在拉长。
我不只一次地深入,探问。
接近寨门时,阳光不是很烈。但汗水如雨线一般,自脸颊滚落下来。
寨门上挂出的“北门”的招牌,已深深地嵌入石头。
古朴的元素,石上镂刻的凿迹可以见证,流逝的时间可以见证,斑驳的凹痕可以见证。

我在石门边木凳上小坐片刻,凉风在寨门里穿梭不息。
我仿若聆听到当年寨上鏖战的场景。
几百年,弹指一挥间。只是,阳光依旧,物是人非
而今,追念的却是一段渺远与暗淡的时光。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笔留余香
上一篇: 不落的太阳
下一篇: 海形传统村落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