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来榜家园首页 > 笔留余香 

侄儿的小学生活 (转载)

本帖最后由 碧水蓝天 于 2016-10-2 14:40 编辑

  
                             侄儿的小学生活 (转载)
                        重庆  随心漫步


    这些年来,大家没少谈中国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小学教育,有各种观点、理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有利于孩子成长,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国庆节前夕,表姐的儿子东霖,从美国来中国处理事情。他现在是美国某公司的东亚大区经理,看见他,就想起当年我在美国时,他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学生。
    多年前,因工作关系,我断断续续在洛杉矶呆了一些时间,基本上是住在表姐家里。
    那时,十岁的侄儿(东霖)正上小学。有次因事去他们学校,发现纪律很松弛,这让我有些迷惑。更让我想不通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随便谈笑风生,可以干别的事情。
    还发现侄儿的书包,经常是轻轻的。当时就想起我女儿,从小学一年级起,书包就是重重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你不得不佩服“知识”的深沉。   
    有一次,发现侄儿从图书馆借回了许多书。问他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做作业。”一看他打在屏幕上的题目,却有些哭笑不得:《On yesterday and today in China》(论昨天和今天的中国)。这样大的题目,即使一个博士生来写,也不容易。
    我问谁出的题,侄儿说是老师,说要大家写一写自己父辈生活过的国度,要求概括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区别。我听了,不由连连叹息。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很难做的“作业”,会写出什么样的东西。
    没想到几天后,侄儿居然完成了作业。他写了十多页,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我有点发楞,他还把文章分出了章与节,文章后面还列出了参考书目。要知道,这是我大学快毕业时才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已二十多岁。
     001kDY3Izy75epTgZMN95&690.jpg

    不久,又看到侄儿的另一篇作业,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点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是有些不着边际。
    侄儿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我一时语塞。为了不贻误后代,我陪他一起查阅各种书籍,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覆折腾。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在美国教育熏陶下,已经无拘无束的侄儿,终于完成了作业。他得意地跟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东西。”他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这个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的。
    后来再次去美国时,侄儿已经六年级。又见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些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你认为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的高级顾问,你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才能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有哪些?”
    如果是以前,见到这些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小学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培训。而此时,我已经习惯了,能够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些设问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他们教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赞扬孩子们思考的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新热情。  
    我常常想我们的小学,那些课堂上把双手背在后面坐得笔直的孩子们,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补习、严格的考试……它们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束缚和压抑。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们多少代人不都是顺从着这样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吗。这大概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与哲理。但是,面对需要发挥创造力的信息时代,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写于2016.10.2.






来榜新闻早班车   魅力老区   生活信息  笔留余香

猜你喜欢

微信扫描关注来榜家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