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引和走水 —岳西茯苓的历史
几年前我曾在一个资料上看到说,从康熙年间开始,安徽就开始种植茯苓,叫做安苓。是哪个资料我不记得了,看的时候也没在意,但是心里留了一个印象。
今天和一个对茯苓深有了解的前辈聊天,说到老家茯苓产业的历史,觉得很有趣,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说在我们老家啊,有一句话说种茯苓“买得到田,买不到盐”。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种茯苓要么就发财,要么就什么都不长。
那个时候种茯苓是用木引,而非现在的菌种,那时候技术也是不公开的,极难以掌握。有水平的人呢“一斤料一斤苓”,没水平的人呢就种不出来。
关于木引的意思,我听懂了大概。先用少量茯苓(?)在一块松树锯成的饼上长,引两次,长好之后在接到椴木上。这个意思我听的不是很懂,但是差不多就是和引火一样,我们烧火也是现在容易烧的柴火上烧着,火势稍大再加入大柴,再大再加入更大的柴,如此如此。这个引字用的极好。
“说到窖木印,搞集体的时候,白方卖一块二一斤,50窖卖了500块钱。”85年才开始用菌种,玻璃瓶的。
说到我们老家原来有大地主,就是靠茯苓“起身”,买田买地。从清朝时期开始,就向外面输出茯苓。
到民国时期,有那么几个厉害的老板,已经开始和香港做生意了,一年一趟。用木桶装了上好的茯苓精片,从安庆上船,经上海,发到香港。走的是水路,叫做走水。
他和我的聊天内容远比我能写出来的精彩,某地某村,姓甚名谁都能说出个大概,可见岳西茯苓确实是大有来头,有历史可循的。
我现在想深入的了解这些历史,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对我所说的这些事情,知道更多的内情的,请告诉我哈。
本内容转自茯苓网:http://yxfl.net/uncategorized/91原作者:DALE
用木引窖的茯结实,
木引窖茯苓我还依稀有点印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