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色历史彰显英雄本色
来到鄂豫皖边区国共和谈旧址,斑驳的墙壁上刻着历史的印记。走进屋内,鄂豫皖边区国共和谈展板两侧陈列,当年‘国共和谈’的历史情景得以再现。“以前从历史书上得知‘国共和谈’,来到青天汪氏宗祠实地看后,对于这段历史印象更加深刻了。”青天初中八年级学生参观完汪氏宗祠感慨说。
鄂豫皖边区国共和谈旧址于2012年6月被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乾隆41年(1776年)建筑物。“国共和谈不是简单的党派之间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更是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见证。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该铭记于心的基本准则,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护好这个文物,把革命精神发扬光大。”75岁的青天村民汪正续是国共和谈旧址的“守护神”。1999年,一场大雨让汪氏宗祠千疮百孔,西边倒塌,大殿的梁木损坏,整个建筑面临顷刻瓦解。在这关键时刻,汪正续多方呼吁,号召家族共同集资3万元完成了和谈旧址的第一次抢修。16年来,他用最默默无私地守护方式,保护着这份红色记忆,“只要一下雨,就有汪老的身影,风雨无阻,几十年如一日。”青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正文如此评价。
在青天新建的红色文化广场,记者看到,高敬亭塑像栩栩如生,廉政文化长廊建设完毕,正在进行广场体育器材的安装工作。近两年,青天乡注重加强对国共和谈旧址“汪氏宗祠”等红色历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委托设计院编制了青天方圆红色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建青天民俗馆、塑高敬亭像、布局和谈陈列室、建设红色廉政文化广场及打造“百米廉政文化长廊”,努力打造“一景一路、一路一品”的红色景观带、绿色生态园和廉政文化阵地,为构建和谐青天树立标杆。同时以老红军汪晓川等革命战士为代表的名人馆,修复抗日碉堡、九龙坎岗哨等历史遗迹,将青天革命史、抗日救国等革命事迹陈列,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抗战大型纪录片抗日风云摄制组专程到青天乡实地取景,红色电视剧大别山上红旗飘剧组到青天开展筹拍工作,用红文化推介大别山。目前,安庆市军分区、市党史办、8302部队已将“国共和谈”旧址列入“红色国防、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挂牌命名。“目前,我村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划筹建农耕用具、农家手工艺品等民俗展示馆,打造“红色人家”系列农家乐,发展红色旅游经济,为发展红色美好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储茂成介绍道。
B 美好乡村扮靓幸福家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沿着青天大道行走在青天方圆中心村,只见新开辟的池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波光粼粼,清澈如镜。沿路每家每户门前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小栅栏依次镶嵌,让人眼前一亮;和谈亭、文化墙的建设,为青天村注入红色之魂。“这里原是成排的猪圈、厕所,出门就臭气哄哄,池塘里全是废弃的砖头瓦砾,现在家门前种起了桂花、银杏,池塘里今年投放了1500尾鱼,我们的生活环境彻底变好了,人的心情也更舒畅了!”青天村塘湾组村民汪梅生一边正在设计家门前的栅栏,一边笑着说。
“原来出行只有1米多宽的小路,家里运茭白等农作物出去很不方便。现在好了,水泥路不仅修通了,而且还是循环路,出行方便多了,家门口的环境也敞亮多了。”青天村五方组村民汪正宏谈起门前的变化,为乡党委、政府和村里竖着大拇指点赞。
群众的幸福感是乡、村工作的直接体现。2014至2015年初,青天村以鄂豫皖边区国共和谈旧址——汪氏宗祠为核心,利用独特的红色、人文、自然资源,突出展现“红色、惠民、宜居、富民、规范”五个要素,大力整治周边环境,美化青天家园,着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村支部书记储茂成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不分日夜做群众思想工作,群众自愿无偿提供土地40余亩,使“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该村拆除路基础范围内的破房屋、猪圈、厕所、牛栏等80多处,加上占地青苗补偿等总共仅支出13万元。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庭院美化、路灯亮化,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青天乡投资350万元修建7米宽的中心大道修通后,方圆中心村向东直接与鹞落坪、明山寨、汪氏宗祠、牛草山、彩虹瀑布等5个景区一线贯通,向北直达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红28军军政旧址,成为通向“大5A”景区和牛草山、明山寨、鹞落坪景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青天村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实行项目听取‘民声’,决策听取‘民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群众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后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全村基础设施条件,而且有力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大大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青天村主任王益民介绍。
C 生态产业绘就村强民富
走在青天的村级循环路上放眼望去,远处连绵的群山雾气蔼蔼,与小桥流水、农家炊烟相当益彰;近处一望无际的茭白田里,满眼的翠绿迎面扑来。
青天村的传统种植以水稻、茶、桑、瓜蒌为主。2015年,为了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富民”的目标,充分发挥高山、生态特色,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该村利用村集体注册成立和谈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集中流转青天畈区农田,建设千亩生态茭白基地,并承包给“茭白能手”经营,由本地农民再参与种植、管理、收割等劳动服务。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务工的同时,还能致富增收。目前该村已栽植茭白500亩,并与武汉客商订立销售合同,这边收割后立即上市销售,预计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据了解,2015年,青天村不断创新形式加大对外合作,村里种植的茭白、四季豆等高山蔬菜还没到采摘季节就已经找好了“婆家”,大大增添了群众发展种植的信心。目前该村正与台湾一家农业观光公司洽谈,拟定流转土地3000亩建设生态观光基地,养殖藏香猪,形成种植、销售、观光一条龙。同时,该村还与广东果木生发展有限公司洽谈,发展200亩葡萄育苗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巩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葱翠的植被,清澈的河水,甜润的空气,成就了青天良好的生态,该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5%。为了既保护良好生态、又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该村立足于发展和深化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在山场上大做文章,一边营林造林,一边封山育林,培育支柱产业。2013年,青天村流转1700亩土地给西班牙客商发展高标准示范园,该公司按“公司+农户四房植树”模式(屋前、屋后、屋左、屋右)操作,种植西班牙橄榄。目前,800株西班牙橄榄长势良好,预计2016年瓜果,20年后,每株橄榄的经济效益能达到8000元至1万元。
在青天汪氏宗祠前,有一大片百合基地,由青天村民汪鑫种植。6年前,他仅用100元购置一些百合种,从最开始的一小块百合地发展到现在种植面积30亩。按市场行情估算,能创造经济效益30万元。据汪鑫介绍,家里除了种植百合外,平时还种四季豆、茭白,加上茶、桑等,一年能赚4万多元。“在家里虽然辛苦点,但赚的钱不比外面少,关键能顾家,就是再累也值得。”汪鑫笑着说。
据悉,2014年底,青天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钱袋子成正比递增。“青天村民很勤劳,我们以组织带动农户的模式,帮助他们把好的技术引进来,好的成果销出去,让老百姓增收致富,争取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储茂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