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种花蕴诗意 字里烹茶赋深情

[复制链接]
查看97 | 回复2 |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纸上种花蕴诗意  字里烹茶赋深情
——读朱王芳老师散文有感
曾鹏飞
岳西籍女作家朱王芳老师在散文创作上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在此谈一谈自己品读朱王芳老师散文的一些感受。
读着朱老师的散文,我的眼前仿佛推开了一扇虚掩着的、带着温润纹路的木门,门里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绝美的岳西山水画卷。那里有氤氲着千年古意的汤池温泉,那里有袅袅升起炊烟的三河人家,和淡远清逸幽香隐隐的傲雪红梅,还有那梨花树下悠远清亮的歌声阵阵。朱老师的文字深植于岳西这一方水土,这带着泥土芬芳的、同时又满含温度的文字,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既古典又鲜活的文学世界。
朱老师的散文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完全得益于博览群书和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种历经多年积淀的修养已完全内化成为审美的眼光和呼吸,进而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朱老师才能在图景状物时赋予诸种物象以作家独特的主体审美素养和生命体验,才能在缀笔行文时信手拈来地引用古典诗词,令文章活色生鲜,摇曳多姿。读朱老师的散文,能充分地感觉到她对乡土文化和绘画等艺术的热爱。例如在《温泉有古意》中,谈起东营西营的地名,引出曹操率大兵征伐东吴,曾在此驻扎练兵的一段历史。上到后山远眺,牌坊村矗立着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牌坊,资福村则考古发现建于宋代“榷茶”的罗源场遗址。在《三河人家的桃源梦》中,朱老师攀爬来榜镇三河村的磨子寨、牛马寨时,不禁想到了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进入大别山,史可法“始走檄山民,结宕团守,以遏贼踪。”引出一段群雄纷争、际会风云的历史。由此可见朱老师对家乡历史掌故熟悉的程度。《温泉多古意》中,朱老师沿着汤池河溯源而上,看到红蓼丛生、白鹅扑腾的场景,不由想到赵佶的《红蓼白鹅图》;在后山山顶俯瞰东西营大畈的景象,这样形容道:“正是秋收的季节,一畦畦金黄的稻田,似最浓烈的颜料打翻了,这里的梯田线条温润柔软,一条条不规则的弧线似波浪一样荡漾开去。”亦由此可见朱老师丰富的绘画艺术素养。正因为知识的广博,朱老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相关材料,使其和文章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做到无缝衔接。这种书写,恰恰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完美体现,在她的笔下,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巷都有着呼吸和生命,都拥有了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肌理,历史的磅礴与个体生命的温度在其中得以交织共鸣,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艺术表达效果。
朱王芳老师散文的语言和构思布局同样别具一格,她的散文语言简洁洗练,干脆利落,同时淡雅清新,含蓄蕴藉。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寄托深情,大有明清小品文的风范,仿佛读到的是张岱或袁宏道的文章。在登上磨子寨山顶俯瞰山下的景象,朱老师这样形容:“山脚下,村庄如棋盘,河流似飘带。心中慨之,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这样的语言于简练中蕴藏深意,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朱老师在行文时往往不运用过于绵密繁复的铺排,而多注重写意白描,在淡淡的静静的叙述中蕴含情感,讲究布局的有无相生和用墨的浓淡疏密,似泼墨山水,以少胜多,小中见大,情致与韵味并存,于尺幅方寸之间展千里之势。并以简练的结尾收束,其中多有言外之意,余音绕梁而韵味无穷,大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境界。
朱王芳老师更令人叹服的是她那多元而共生的艺术风格。在朱老师身上仿佛住着两个灵魂。一面是明媚温婉、知性优雅;另一面是豪爽泼辣,巾帼不让须眉,颇有梁山好汉之风。既能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能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婉约与豪放并存。像所有的女性一样,朱老师钟情于各种花卉,在文中不吝笔墨地描绘各色花儿。如荷花、红梅蜡梅、蓼蓝、凌霄花等,在对诸多花卉的细致描摹中展现了朱老师的雅趣情致和随心随性,同时富含深刻的哲思,如《有木名凌霄》中讴歌了凌霄花生命的绽放和灿烂,同时对菟丝子没有根系只能依附其它植物才能生存表达一种惋惜和同情,多有独到的见解。读《花气熏人》,会从对花卉的细致描摹中体悟应以一颗淡然之心看待自然界中的花开花落。这类文章读起来感觉似幽兰绽放般的淡然清雅,久而弥香。说起豪放之风,则在《夏日帖》一文里有着充分体现。朱老师和友人在飞旗寨下的大碗肉喝酒吃肉,想起飞旗寨上昔日的那些壮士,免不了也多了几分豪气、胆量。喝酒放肆起来,行令畅饮,满厅子曰诗曰,歌飞舞起,“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有一番豪迈的气概,令人叹服之至。这种多元共生的特质让朱老师的文章充满了艺术张力和生命的真实感,也打破了人们对地域女性作家单一的固有想象。
朱王芳老师的散文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书写"人间烟火"和诉说"乡土深情"。抒发对乡土田园文明的眷恋之情,文字中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柿柿如意》里,奶奶给邻居分柿子,体现出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古朴民风。在《旧时雨》里,奶奶给自己梳头,浸润了长辈对孙女的疼爱。《一路芒花》则是以花喻人,以景衬情,倾诉奶奶和自己之间的情感,满含温情。朱老师还在很多文章里记录和保存了古朴的民俗文化,如接祖宗回家过年,算命抽牌子,还有摇拨浪鼓走村蹿巷的货郎等等。朱老师深情地打捞着渐行渐远的田园文明记忆,并寄予一种浓郁的伤怀和叹惋。文中一些乡土俗语的运用如“毛女”的称谓,《旧时雨》里的到花屋去戏(玩耍),躲猫(捉迷藏),鸡婆鸡窠,在野外摘大麦萢、小麦萢、刺莓等,这些语言读起来感觉非常的亲切自然,让人仿佛回到了久违的乡村和童年,浓浓的乡愁不觉又荡漾在了心头。与此同时,朱老师把目光还投注到了童年的苦难岁月印记,《月亮花》一文里描述了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艰辛,一大群马尾狼在夏天的夜里袭击猪圈里的猪,稍微不防备猪就很可能会被马尾狼咬死。天气干旱,水源奇缺,看水、偷水的事情就会轮番出现,在物质生活极度贫瘠的岁月里,发生这样的一些事情虽说是习以为常,但也确实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这些苦难岁月的乡村记忆不由得让人心生悲悯。但即使是在这样充满苦难的艰辛岁月里,朱老师没有就此沉沦,或是随波逐流,她的笔调也并非一味沉溺于苦难和抱怨,无论是《月亮花》中马尾狼袭击猪圈、缺水看水的艰辛,还是《梨树下的歌声里》里甘守清贫乐于奉献的乡村教师,朱老师都能在苦难的底色上勾勒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性的光辉,在朱老师身上依然拥有着向上的精神力量,她依然对生活满怀热忱,她笔下的月夜是那样的美妙,这种向善向美、洒脱从容的人生态度同样是难能可贵的。
总而言之,朱王芳老师的散文,是在纸上种出的花,它的根深植于岳西这片沃土;是在字里烹出的茶,沸腾着最本真的人间烟火。朱老师融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感知力于一身,再加上对生活的满怀热忱,将岳西这方水土的山川风物、历史人文凝结出篇篇珠玉。读朱老师的文字,我们不仅是在欣赏美文,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返乡之旅。朱老师的文章让我们在喧嚣而浮躁的城市里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深情和力量,并由此相信,正是因为对岳西这方水土最深沉的爱,才产生了最动人的典雅。
作者联系地址:安徽省岳西县天堂镇南园社区老屋组(东方红大酒店向上三百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