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 发表于 2016-6-3 15:55:15

治未病系列之一《糖尿病防治知识简介》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其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代谢紊乱等疾病相互伴行,互为因果。目前分为1型、2型、妊娠期、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其中以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占95%),预防发病、积极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致残、致死效果好,为重点防控对象。
二、我国发病趋势
       我国在70年代,糖尿病患病率1%,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科技发达,劳动强度减弱,运动减少,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到90年代发病率为3.21%,成为继心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估计我国患者超过4千万,居世界第二位。更为可怕的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儿童中发病率逐渐升高,我国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早期诊断率低,临床上合并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很多病人到发现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积极宣传,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意义重大。在201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夕,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副处长杜红在11日举办的一场宣传咨询活动上指出,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受现代人高热量饮食、心理压力过大、运动减少等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为“糖尿病教育与预糖尿病防”,重点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兼顾中老年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
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8.9%,较2008年上升了3.5%,5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患病率在18%以上,患病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区高于郊区。而且,3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已达1.3%。
三、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1、急性可以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2、慢性并发症 :
       (1)易并发感染性疾病,且恢复较慢,较常见的是皮肤疖、痈、切口皮损愈合难、足癣、体癣、女性阴道炎、合并结核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反复牙周感染等。
       (2)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3)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严重失明、糖尿病心肌病。
       (4)神经系统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痴呆、肌肉萎缩、瘫痪、腹泻、便秘、胃瘫。
       (5)糖尿病足。轻者足部溃疡、反复感染至足部畸形,重者截肢。
从以上可以看出,糖尿病危害深重,轻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者致残、致死。且本病无特效治疗,只能药物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对家庭、社会都是沉重负担 ,所以早期干预、减少发病意义重大。
四、糖尿病病因、诱因及防治策略。
   1、多基因遗传因素。
   2、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等诱因。
   3、环境因素:人口老龄化、膳食结构不合理、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酗酒、营养过剩、肥胖、精神压力大、紧张焦虑、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急、化学毒物等。
    在遗传、环境等病因、诱因相互作用下导致疾病发作,超重与肥胖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预防、生活行为干预尤为重要。如戒烟酒、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居住环境清静、清洁、积极规律运动、保持正常体重、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保持良好心态、起居有素等。对于确诊糖尿病患者,应该饮食、运动、健康教育、消除诱因、规律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多措并举。预防工作分三级:一级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是早诊断并有效治疗;三级是延缓和(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五、那些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或肥胖家族史;年龄大于45岁;肥胖或者超重;巨大超重儿;高脂血症患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嗜好高热量、高糖食物者;糖耐量受损;对于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到医院检查一次空腹血糖。
六、发现早期糖尿病的线索有哪些?
    对于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为糖尿病前期或者早期糖尿病:1不明原因的反复皮肤感染、创伤愈合延迟、牙周反复炎症。2 不明原因消廋易饥、乏力、口干多饮。3经常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4视力下降、模糊。5小便量增多。6健康体检或者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血糖高、尿糖阳性。7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异常的。
七、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糖耐量受损的慨念?有何意义?
   空腹血糖等于或者大于7.0mmo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随机餐后血糖等于或者大于11.1mmol,伴有糖尿病症状并经过两次检测后即可诊断。
   糖耐量受损(IGT)是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糖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浆血糖值处于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单-IGT,如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则称为合并有空腹血糖异常。目前认为,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经历IGT阶段,故又称为糖尿病前期。若病情进展,餐后血糖>11.1毫摩尔/升时,即进入糖尿病阶段
   糖耐量受损可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糖耐量受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则比糖耐量正常者增加5~8 倍。而且,研究证实从正常糖耐量发展至糖尿病的中间阶段即糖耐量受损阶段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升高, 可能已接近糖尿病患者。因此, 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1 年建议将糖耐量受损人群看作是具有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标志同等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糖耐量受损发生率高, 易转化为2 型糖尿病, 又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应早期发现糖耐量受损人群并积极予以干预。糖耐量受损阶段为可逆性阶段, 了解和研究该阶段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干预其进展, 即可降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干预方式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既往的糖耐量受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饮食调整、体质量减轻、体力活动增加,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风险, 使用药物干预特别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也表明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但它们的效果略低于生活方式的干预, 二甲双胍在年轻人和肥胖组效果较好。
八、糖尿病饮食
   适宜食用食物:
      五谷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面、玉米面等富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的主食,长期食用可降低血糖、血脂;
      豆类及豆制品,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
      苦瓜、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如能长期服用一些蜂胶,则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会更好。
      不宜吃食物:
      不宜吃各种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因为这些食品含糖很高,食用易出现高血糖;
      不宜吃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脂肪,如动物的脑、肝、心、肺、腰、蛋黄、肥肉、黄油、猪牛羊油等,这些食物易使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不宜饮酒,酒精能使血糖发生波动,空腹大量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且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不易发现,非常危险。
在这里要强调一个误区:有的患者未明确诊断前山珍海味海吃一通,一旦诊断后,不听医师指导,过分控制饮食,加上精神压力,导致病来如山倒,痿厥不振;不注重营养均衡,听信偏方,食疗,导致营养不良;正确的饮食治疗是: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少吃多餐,局步过渡;营养均衡,治标求本。因人身体胖廋、因工种劳动强度不同,年龄的大小方案各异。
九、运动问题
      运动时间以每周4--5次,每次20--40分钟为宜。运动强度以脉率=170--年龄 为宜,如果脉率超过指标,说明劳动强度过大,心脏负荷过重,易诱发心绞痛、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脉率达不到指标,达不到预期效果。运动时间宜饭后进行,这样避免运动后低血糖的发生。运动的方式以慢跑、快走、打太极拳、气功的活动为宜。
十、药物治疗(略)   结语:总之,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可控不可根治,致残、致死率高,服药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我们一定要广泛宣传,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重视糖耐量异常及高危人群的排查、早期生活方式干预,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这是当前医疗工作者重中之重,愿看到此文的朋友有所启发,不当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人五人六 发表于 2016-6-3 20:04:21

{:elaibang2:}{:elaibang2:}

靖哥哥 发表于 2016-6-4 15:03:52

{:elaibang2:}

守候圣西罗 发表于 2016-6-4 19:20:52

http://www.elaibang.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http://www.elaibang.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http://www.elaibang.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

悬壶济世 发表于 2016-6-4 21:20:43

人五人六 发表于 2016-6-3 20:04


谢谢顶贴,问好朋友

悬壶济世 发表于 2016-6-4 21:21:25

靖哥哥 发表于 2016-6-4 15:03


谢谢!问好!

悬壶济世 发表于 2016-6-4 21:22:12

守候圣西罗 发表于 2016-6-4 19:20


谢谢顶贴!问好朋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未病系列之一《糖尿病防治知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