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三棵半”神茶的故事
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可以从中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证明。中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做为岳西人应该了解的是,岳西自古盛产名茶,有据可考的种茶历史已有2000年,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史载“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在陆羽《茶经》、李肇《国史补》中均有记载,而岳西石佛村、明山曾是霍山属地,是相传皖西南大别山地区“三棵半”神茶中的一棵半所在地,可见岳西茶叶历史悠久。
如今,不论是霍山还是岳西,均以相传的“三棵半”神茶地的茶最富盛名。
今天小编带大家探寻神茶背后的故事吧! 相传唐代开元年间,一高僧隐居岳西县青天乡明山寨老林中,建草庐,种茶树,医百病。高僧常云游四海,在大别山四处分別种下“三棵半”茶树。后人为纪念高僧修建寺庙,香火鼎盛,僧人每逢初一、十五把香灰撒于树下,天长日久,茶树便有了灵气。当地百姓以神茶为药引子,治疗百病,为了保护神茶不被偷走,他们在神茶的四周栽满茶树,于是茶叶种植便在当地发展起来。后被尊奉为“三棵半”的神茶。
“三棵半”神茶其中有二棵分别在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村金鸡凼和霍山县佛子岭镇乌米尖。是“黄芽茶”的最早也是最原始茶树品种地。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明代霍山黄芽也列为贡品,清朝列为皇家御用。
金鸡山神茶传说(金鸡山村位于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村)
相传很久以前,“金鸡山”乃是一座无名之山,山上有一片茶树,茶虽长得很美,但品之味苦难咽。只有一棵茶味甜香醇,老人喝了能返老还童,孩子喝了聪明过人,还有起死回生之效。然而,谁也找不着这颗茶,因而也就无人能领略它的神力。不知过了多少年的一天,突然来了一位翩翩少年,自称是黄家子孙,特来迁祖坟的,他家祖坟就在这块茶地上。周围的乡亲闻知后都赶来看热闹,少年环顾人群,突然在一位白首童颜的老者面前叩头便拜 :“尊敬的长老,您是这里的老寿星,世态沿革您最知晓。黄家祖坟葬何处?敬祈指教”。老人只是笑而不答。待到夕阳西坠,围观的人群散去,老人才神秘地问少年道:“你可是黄游人的第八代子孙”? “正是”。少年甚感惊奇。老人呵呵一笑:“前天午夜,我作了一个神茶梦”,梦中有一个姓黄的人来找我迁坟,这两天我一直在寻思这梦,刚好你就来了。今晚午夜南天门开时,我们才能正式揭墓”。少年惊喜地抱拳长揖,急切地请老人告知哪颗是“神茶”。老人说:“到时自然明白”。?
午夜时分,东南方一声霹雳,一道金光闪过,只见茶丛中的一棵茶树放出宝石般的光环,耀人眼目。“神茶”!少年急不可待地奔过去,拔起那棵发光的茶树,接着拼命地创起土坑。 一块晶莹的石板出现了。“不能搬。让石板自开!里面有……”老人的话未说完,少年已把 石板掀起,一对美丽可爱的小金鸡“嗖”的一声飞跑了。少年不顾一切地追去。可怜小金鸡 还没到完全成熟的时候,没飞多远,扑楞两下,一前一后地落在小河里不见了。从此,这条小河就叫落鸡河,这块茶地就叫金鸡凼了,金鸡当地最高处就叫金鸡山头了。
据说,打那以后,这片天然茶园所产的茶再也不苦了。并且香味奇特,叶片呈金黄色,汤汁也为嫩黄色。饮之无限愉悦。因此,作为贡茶,世世代代到如今。
乌米尖神茶传说(乌米尖位于霍山县佛子岭镇西腹地,在佛子岭水库中上游,海拔800余米)
据说,很古的时候,乌米尖也不过400多亩茶地,一次,山上有位少妇半天采了一棵还没采完,这边采了那边又长起来了,少妇感到很怪,仔细看了看这茶树,不大也不小,茶头不稀也不稠,为什么采不完呢?她望了望身边其它的茶树,也没有什么两样,都嫩油油的,绿茵茵,她又尝一枝茶,甜密密,香馨馨的,顿时,神清目爽。她高兴极了,唱着山歌接着采,还是采不完,可带来的框篮再也装不下了,心里想,我要是走了,被别人发现了怎么办?少妇很贪婪,解下身上的裙子,把这个茶树严严的盖了起来,谁知下午再去采那棵茶树时,和其它茶树一样,刚采一遍就成了光光的枝干了,从此乌米尖的神茶的故事就传开了,如今,这里的茶园已发展了,几千亩了........
明山寨神茶一棵(明山寨坐落在青天乡的北半部明山村,海拔一千五百多米)
据传有一年,宁王府要征上等黄芽一千斤。宁王朱权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位尊权重。诏告传来,霍山县令那敢怠慢,于是在清明前几天,就差心腹衙役到茶质最好的南乡茶区包家河、石升河一带(今属岳西县包家乡和青天乡)督办此事。为确保不误贡事,官家规定,哪家完不成征调任务,家中男子就得去遥远的山海关修三年长城。
话说石升河畔、明山脚下的河口,有个叫程大的人,种茶为生,这年县衙要他纳贡“明前茶”二斤八两。不巧的是,那年三月,突遇一场寒流,山上、河边的茶树上刚刚冒出的新芽一下子全被冻死。交茶期限日日逼近,但又无力回天,程大急得一病不起。程大的妻子汪氏,是个贤慧而又刚烈的女子,眼看家中就要大难临头,决定拼死去找野茶充贡。
这天一大早,汪氏肩挎茶篓,腰别砍刀,自河口沿石升河一路披荆斩棘,附藤攀葛,历经千辛万苦,直寻到人迹不至的明山寨顶,仍然一无所获。正当她心灰意冷,昏沉沉来到一块大石头上准备跳崖自了时,一阵奇香倏然飘来。待她定神一看,发现奇香就来自她脚下的那块大石头边。那里有一株大茶树,其蓬如盖,新芽密集,而且嫩黄壮硕,无疑是制黄芽茶的最好原料。她一阵兴奋,动手就采。奇怪的是,这棵茶树边采边发,采完这边,那边新芽又满,采完那边,这边又嫩尖依旧。直采到天色已晚,茶篓、衣袋都装满了,还是新芽满树。到家后,程大病也好了,两口子欢天喜地,连夜赶炒赶制。炒好后,拿称一称,不多不少,正好二斤八两!
为让其他受灾茶户免受官府之害,好心的汪氏,第二天一大早,带着村里的姐妹们再上明山。当她们来到山顶,那棵神茶树却赫然不见了。直到现在也无法找寻这棵传说的神茶所在,当地百姓谈及此事,依然唏嘘不已。[传说部分摘自钱子华《印象岳西翠兰》一书]
山寨下我们如今看到大片茶园,一直都是明山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我县产茶最富盛名之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这既是得益于这棵神茶的传说,更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的优质品质所致。
石佛寺半棵神茶(安徽省岳西县城西北55公里的包家乡石佛村)
它是千百年流传的皖西南三棵半神茶中唯一形影皆备的佛茶,著称于世,独领风骚。石佛寺半棵神茶的神奇之处:
1、相传,汉武帝南巡,行至吴头楚尾之地,忽见群山连绵,烟波浩渺,好像是仙境。接着,他从霍山经三天门(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到天柱山,突觉身体不适,胃部胀痛。这下可把当地大小官员给急坏了,他们听说三天门有棵神茶,能治百病。于是派人前去采摘,无耐这棵神茶长在山间的大石缝里,只得请得道高僧前去采摘。汉武帝饮了此茶后,顿感身轻气顺,胃也不痛了。汉武帝龙颜大悦,便吩咐当地官员,每年请高僧采摘,进贡皇宫,于是这棵神茶便成了贡茶。
后来战乱,有一何氏人家的奶奶带两个孙子,为躲避仇家追杀,千里逃难来到三天门脚下,她远远地看见了三个大石头,慌忙之中,便带两个孙子藏在大石头下,并暗暗祈祷:“要是在此能躲过此劫,定将这三块大石塑成佛像。”何氏逃过劫难后,兑现了许诺,后来,这三尊石佛便产生了,此地便因此得名石佛寺。入寺的大法师为了让神茶能为更多的百姓造福,便天天祈祷,求茶神将此茶移到方便采摘的地方,经过多年的诚心祈祷,法师一日梦见茶神终于将神茶从三天门的石缝中移到石佛寺的上首。当地百姓便以神茶为药引子,治疗百病。为了保护神茶不被人偷走,他们在神茶的四周遍栽茶树,于是茶叶种植便在该当地发展起来。今天在石佛村,还能见到三尊石佛与何氏家的祖坟。
2、石佛寺半棵神茶是皖西南大别山境内“三棵半”神茶中唯一现存有实物茶株的。这半棵神茶位于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石佛村,茶树边立有碑牌保护着这半棵赫赫有名的“神茶”(详见附图)。 3、在传说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石佛寺半棵“神茶”,经专家鉴定树龄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同一株茶竟然生长着品性截然不同的两半,一半与周边茶树无异,每年农历三月初即可采摘;另一半却是在每年端午节前后才发新苗,芽叶更为尖细,据传香气更加浓郁。如此同一株生长着迥然不同品性的两种茶叶,实为一奇。碑文载(详见付图):“神茶半棵,世上无多;一株两品,奇特匪夷……”,故此称谓半棵神茶。
多年来,诸多人士欲解半棵“神茶”之迷,仍是疑窦丛生,均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神茶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石佛神茶文化园的详细规划,准备以古寺、神茶为依托,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安徽省石佛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租赁的方式取得了石佛寺生态茶园30年经营权,目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坚持有机生产管理标准,打造集有机茶生产基地、茶艺馆、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文化产业园。
茶,与中华文化相伴已走过数千年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眼下正是采茶的好时节,小伙伴们不妨去“三棵半”神茶的所在地走一走,看一看吧!来源:智游岳西微信公众号 长知识了:$
页:
[1]